第230章宋代手抄本
韶光荏苒,时间就如流沙,不经意间就会悄悄的溜走。
展览会开了一周,李定安也当了一周的专家,要问他这一周是什么感受,用四个字就能形容一言难尽,
好歹也是位名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认出他的藏友也越来越多,热度也越来越高。至少在大柳树会场,李定安的风头已然隐隐盖过了其他五位专家。但古怪的是,找他看东西的人却越来越少。
原因很简单看的太准。
找李定安看东西,真就是真,假就是假,不可能有第三种结果,更不会有半点含糊,不论对错,都能给你讲的清清楚楚。
但找其他专家看就不一定了,比如遇到年代特征不明显,或是仿真度太高的东西,专家的把握不是很大,看的当然就不会那么准。
相应的,话就说的不会太满,给出的结论就不会太清晰,往往会带上“可能”、“有点”之类的字眼。
大部分的玩家都能听懂这东西有点问题,不是那么太真。
机灵点的打声哈哈,再说声谢谢,然后拿了东西就走。性子直的却不依不饶,非要问个明白我一好好的真东西,怎么就成“也许”、“好像”了
暗暗狐疑,李定安拿起了手抄本。
“我的专项是古玉和料器,铜器真不怎么擅长,所以让李老师给你看看”
李定安能怎么办,只能无奈的摊摊手。
一听这句,李定安就明白了这件手抄本十有八九涉及到债务问题,说通俗点,用来顶债的。
对面还坐着一位,大概四十来岁,穿着普通,但挺干净,感觉像是知识份子。
对面却坐着两个人,一男一女,男的年轻一些,将将三十出头,长的挺精神,也很帅气。
经注,还是手抄本
可算是找到了流量密码,这不,知道李定安在大柳树当专家,姐妹俩巅巅的就来了。
随口应了一声,李定安都站了起来,铜镜的主人却不干了,一把就抢过了东西“不是,谢老师,我找你看,你怎么又找别人”
“那算了”这位瞅了瞅李定安,头摇的波浪鼓似的,“我找其他专家看看。”
谢原平愣了愣“为什么”
不夸张,天天都有,个个比国宝帮还像国宝帮
反正只是义务帮忙,他也乐得清闲,再说了,何苦和人拍着桌子吵架
“知识份子”扑愣着眼皮看了他两眼谢老师,您就没注意过么这么多天,但凡是从其他专家转到李定安这的东西,看十件,有九件半是假的,谁敢给他看
只是在心里想了想,客人没吱声,拿起铜镜就走,谢原平怔了好一阵,才无奈的叹了一口气类似这一幕,这些天时有发生,他委实不知道该如何评价。
在沈阳时钱金玉和江灵雨没少帮忙,就当是还人情了,李定安当然没问题,而且很支持凭本事吃饭,不寒碜,至少比岔腿露球好多了。
两人的神情都有些怪,男人略带愁容,女的面若冰霜,包括葛教授,脸上也带着几丝凝重。再一看,桌上摆着一本书,标准的线装本,上面写着“仪礼注疏”四个字。
“那你怎么出来的”
自汉开始,仪礼就成为选官及荐举秀才和孝廉的重要依据之一,自隋以后,则正式成为科举的经注之一,一直到清。
“我又不需要我姨给我发工资”
好家伙,童颜爆乳娃娃音,说的就是这样的吧
葛教授也没客气,直接把书往前一推,又用眼神示意了一下对面的一男一女“卖主和买主”
他点点头,又比了个大拇指“加油,争取突破五百万”
李定安也不急,慢条斯理的掏着东西,一样一样的放在桌面上。摆完之后,见还没人来,他又和江灵雨聊起了天。
闪过一丝念头,他又看向比较大的那枚印,只是一眼,李定安就顿住了这什么玩意,怎么刻的跟虫爬似的
真就跟一堆虫子一样,歪歪扭扭,断断续续,乍一看,感觉就看不出字的形状。但随即,他猛的反应过来这是宋朝特有的九叠篆文,而且只有官印才会这么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