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隨著明军攻势如虹,倭国国內的大名也开始全部动员起来,倭国各地都开始大规模徵兵。
上次是集中在九州岛海岸的攻防战,此次则是明军已经登陆本州,必须要更大的代价將他们驱逐。
而戚继光从登上济州岛开始,就不断巡视明军新占领的区域,对魏广德在京城制定的战略有了自己的看法。
当时没有这种亲身体验,所以很难发表自己的意见。
魏广德计划利用倭国的地形,把明军控制的边境布置在九州岛狭窄地段,利用水师装备优势封锁海面。
这样,明军不需要投入太多军队,就可以完成防御工事的布置。
说到底,大明的家底儿还是不足,胃口太小,一口气吃不下倭国。
只能选择逐步蚕食的办法,慢慢壮大在倭国的实力。
但是戚继光在南北两条战线游走后得出的结论是没必要保留厂门,大军可以直接完全控制本州岛西部,用水师封锁长门海峡,这样陆上只需要应对来自关係的织田氏和其他大名的联军。
“大帅,锦衣卫的信使来了。”
就在戚继光低头对著倭国地图发呆的时候,门外有亲兵进来稟报导。
“让他进来。”
在异国作战,对情报的依赖极大。
前两天锦衣卫已经送来倭国各地大名发布战爭动员令的消息,据推测此次倭国可能集结几十万大军。
只是军队集结还需要时间,在明军已经成功登陆的前提下,匆匆赶来作战反而不是好事儿。
据说他们的大名已经在清洲城秘密聚会,商议將美作地区作为大军集结地,各路大名的军队在集结完成后会先驻扎在美作地区,再制定作战计划和分派作战任务。
可以说,此次倭国失了先机,不像之前对抗蒙元进攻时,九州岛大名激烈抵抗为倭国其他大名援兵爭取到时间。
再有“神风”相助,让倭国首次取得对抗中原王朝的大捷,极大的鼓舞了倭国上下的士气。
这么快又有消息传来,戚继光自然想知道倭国到底又有什么应对。
“拜见戚大帅。”
信使进来,先向戚继光磕头后,隨即拿出手里书信,不过隨著书信一起的,还有一封文牒,这是用来完成情报交接的凭证。
戚继光取出隨身印信加盖在文牒上,递还回去,这才拿起书信拆开,取出信纸查看上面的內容。
“织田氏集兵十五万,德川出兵八万,北条出兵六万.”
显然,这是锦衣卫从清洲城打探到的倭国此次各家大名会出动兵马数量的情报。
单单是上面的数字,就让打惯大仗的戚继光觉得头皮发麻。
明军多久没有组织过这种几十万人的大会战了,倭国居然敢如此调集重兵。
不是戚继光胆怯,而是他觉得难以理解。
几十万人的大军调度,绝对不是简单的事儿。
兵马越多,为將帅者需要考虑的事情也越多,是非常复杂的一件事儿。
但就是当初李成梁带著十来万兵马远征缅甸,听说专门派出云南御史负责后勤调度,就算如此,也是出了不少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