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让生还无望,无法完成刺杀赵襄子的誓愿,于是请求赵襄子脱下一件衣服,让他象征性地刺杀。
赵襄子满足了他的要求,派人拿着自己的衣裳给豫让。豫让拔出宝剑,多次击刺衣裳,仰天大呼:“吾可以下报智伯矣!”最终,豫让自刎而死。
自古以来,燕赵之地多慷慨悲歌之士,而豫让正是这样一位诗人。他“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精神,流芳百世。他为了个人气节,悍不畏死,令人敬佩。然而,如今的社会还有这样的人吗?
【一口气看完秦国最北低估的名将司马错历史小知识春秋战国】
说到名将司马错,往往不为人知,但他的功绩比之白起、王翦也毫不逊色。他是秦国统一大业中至关重要的人物,但为何他在历史中却鲜为人知呢?本期视频就让我们一起聊聊秦国名将司马错。
司马错是战国中期秦国的名将,历经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三朝。
说到司马错,他的知名度和秦国其他将领相比并不突出,或许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听说过他。但仔细了解历史就会发现,司马错绝对称得上是一位被低估的名将。
纵观司马错的一生,他灭巴蜀、开疆拓土,战功赫赫。
虽然他的战绩比之白起、王翦并没有那么耀眼,但司马错凭借其卓越的战略眼光,在秦国统一大业中的重要性较之白起、王翦也毫不逊色。
他既和秦国第一猛将白起身处同一个时代,也曾和名将白起并驾齐驱,为秦国开疆拓土。司马错或许不是秦国将领中最知名的一位,但却是秦国名将中最具战略眼光的一位。
我们都听过一句俗语:“百江一曲,一水南巡。”历朝历代,胜败乃兵家常事,但胜败的关键在于能否把握全局。
自古至今,能着眼于整个战局、具有长远战略目光的人,才能成为当时的名帅。而司马错则是一个具有创新开拓思想的战略统帅。
那么,司马错究竟有何功绩呢?
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力逐渐强盛。当时,在秦国南方的腹地生活着两个强大的国家:一个是蜀国,位于现在的四川地区;
一个是巴国,位于现在的重庆地区。秦惠文王时期,这两个国家发生了交战,互相攻打,两国都向秦国派出使者求援。
秦惠文王早有吞并蜀国之意,但苦于蜀道艰难,难以攻打。而恰在此时,东边的韩国也派兵入侵秦国,所以秦惠文王一直犹豫不决,不知道是该先灭蜀国还是先攻韩国。
丞相张仪主张先攻韩国,而大将司马错则主张先灭蜀国。张仪的论断是:占领三川郡,打通宜阳道,挟持周天子,以完成霸业。
而至于蜀国,只是一个西方边缘小国,根本不值得劳民伤财去攻打,对秦国的霸业毫无帮助。
司马错的论断则是:秦国要想称霸,首先必须国强民富,务必先扩张领土,增加财富,所以应当先灭蜀国。
如果去攻打韩国,挟制周天子,不仅不能获得什么实力,反而背上一个“不仁不义”的坏名声,而且周、韩必然会联合其他国家共同抗秦。
因此,攻韩是失策,伐蜀才是长远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