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变还未实施,就因团队中出现叛徒,导致政变阴谋被发现。最终,太子李承乾被废为庶人。
随着太子李承乾在政变中的倒下,其所引发的蝴蝶效应直接影响了大唐历史的走向。太子被废后,魏王李泰觉得机会来了。
他如同当年隐藏自己野心以实现上位计划的李世民一样,假意迎合父亲,营造出爱护兄弟的氛围,声称如果自己能够继承皇位,在百年之后定会传位给弟弟李治。
作为父亲的唐太宗见到心爱的儿子如此表态,心便软了。然而,这样的谎言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唐太宗冷静下来后,也明白在权力面前,这种承诺根本不可能兑现。
加上太子也指控魏王李泰有夺嫡之心,李世民渐渐察觉到自己儿子的野心。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上位,这使得他害怕后世子孙认为皇位可以通过谋划得到而纷纷效仿。于是,他痛下决心废除李泰。
或许此刻的唐太宗才能真正理解当年父亲李渊的心情。作为一个父亲,即使是英明的帝王,也有自己的难处。在面对继承人的问题时,他陷入了废立太子的烦恼。
随着太子谋反、兄弟相争的爆发,唐太宗心力交瘁,精神出现混乱,甚至险些自杀。
直到后来,唐太宗意识到,如果立了李泰,他的两个儿子李承乾和晋王李治恐怕都活不了。
于是,万般无奈之下,他立了年幼却性格温和的李治为太子,目的就是为了同时保住李承乾、李泰和李治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原本,吴王李恪因武勇果敢、颇有人望,李世民也有意立他为太子,但李治的舅舅长孙无忌极力反对,使得唐太宗最终放弃了这一决定。
然而,李世民没想到,原本是为了避免子孙惨遭不测的安排,却成为日后李唐宗室被屠戮殆尽的伏笔。正是李治性格的软弱,导致后来武则天篡夺了大唐的政权,直接将太祖李渊和太宗李世民的儿子几乎屠杀殆尽。
纵观太子李承乾谋反案,不禁让人感叹历史是个循环。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打开了李唐皇室血腥政变的潘多拉魔盒。
作为帝王,李世民固然十分优秀,但作为父亲,他却十分失败。后来的太子李承乾荒淫无度,甚于隋朝太子杨勇;而魏王李泰则有杨广的心机和阴狠。
无论谁上位,都可能重蹈二世而亡的惨剧。虽然迫于压力立了李治,但最终也使得大唐险些被夺取江山。
【一口气看完智谋无双不输诸葛亮的隋朝末年的枭雄历史小知识瓦岗寨】
他是隋末第一枭雄,能力不输诸葛孔明,却被演义小说丑化成无能小人。他还是当时最强反王,拥兵百万,远超李唐,却最终错失一统天下的机会。他就是隋末令人遗憾的悲情枭雄——李密。
作为隋末反贼榜上的头号通缉犯,李密的家庭出身却是根正苗红,显赫至极。他的祖上是正统的关陇军事贵族,曾祖父李昞是西北八柱国之一,官拜北周太师、卫国公。
论家世,他与同为关陇集团出身的李渊相比,毫不逊色。开皇年间,李密继承了父亲蒲山郡公的爵位,也算是关陇门阀中的佼佼者。
自古以来,有两种人最值得敬佩:一种是出身寒微,却选择努力奋斗的人;另一种是出身优越,仍然选择努力的人。而李密正是后者。
他从小就勤奋好学,志向远大,通晓兵书,武力不俗,堪称全面发展的“三好少年”。
关于他的勤奋好学,还留下了一个“牛角挂书”的典故。有一次,李密骑着一头黄牛去拜访友人,为了充分利用时间读书,他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边赶路,一边阅读。
这一典故成为古今读书人勤学励志的典范,口口相传。李密对自身的刻苦修炼,也成为他日后成就霸业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