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后,李密与宇文化及决战。虽然宇文化及能力平庸,但其麾下10万骁果军实力不容小觑。最终,李密在这场战斗中几乎被俘。
瓦岗军损失惨重,元气大伤。正当与宇文化及竭力拼杀之时,王世充趁机灭掉了宇文化及军,独揽洛阳隋朝政。
之后,王世充趁李密战后疲惫之机发动进攻。李密仓促应战,全军溃败,瓦岗军军心动摇。更为关键的是,当初斩杀翟让所埋下的隐患也在此时爆发。
单雄信、徐世勣等翟让旧部纷纷投降王世充。这样一支号称百万之众的瓦岗军,便迅速瓦解了。
当时,瓦岗军固守黎阳仓的徐世勣一军还有相当实力,但因为徐世勣是翟让旧部,李密不敢去投靠他,于是率军投降了唐朝。
李密到了长安之后,原本以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和政治资本一定可以得到重用,却大失所望。巨大的心理落差使得李密再次反叛唐朝,最终被杀。
纵观李密的一生,他在隋末群雄中,是唯一一个真正有可能与唐王朝一较高下的枭雄。
从组织山贼起家,到战胜名将张须陀,再到以少胜多,逐次歼灭隋朝从全国各地来的精兵,他的军政水平之高毋庸置疑。然而,他的失败并非能力问题。
曾经是他的臣子的魏征在为李密作传时,称赞这位旧主“驱驰四方,用兵如神”。只可惜,李密运气太差,失去了上天的眷顾,才不幸失败。
李密作为那个时代的枭雄,可谓胸有大志,腹有良策。奈何他没有像李唐那样拥有一支团结的创业团队。瓦岗军内部鱼龙混杂,矛盾尖锐,使得李密的团队容错率太低,一败而功亏一篑。
【网络传说,唐朝真的吃了隋朝五十年的粮食吗历史小知识唐朝】
一直以来,关于隋朝和唐朝有一个说法,即“唐朝一直在吃隋朝的粮食,甚至还吃了50年之久”。很多人对这种说法深信不疑。那么,实际情况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唐朝吃隋朝粮食50年”的说法,其实并非空穴来风。这个说法的依据主要有两处:
第一处是贞观十一年(637年),大臣马周给唐太宗李世民的奏折中提到:“西京府库,至今未尽。”
第二处是贞观二年(628年),唐太宗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说:“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之末年及天下荒馑,东西数百里,人至相食,而府库之物,无所用也。”
这两种说法在历史上确实存在,但问题在于,很多营销号为了标新立异,错误地解读这些内容,以吸引眼球。
首先,关于马周所说的“西京府库至今未尽”。在古代,“仓”和“库”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仓”用于储存粮食,而“库”用于储存钱财。
因此,这里的“府库”并不是指粮食,而是指钱财。而且,这些钱财也不是隋朝留下来的,而是李渊定都长安之后逐渐积累的,可以看作是给儿子李世民留下的“遗产”。
根据《旧唐书·刘世龙列传》记载,李渊刚入长安时,府库储备非常有限,甚至不足以用于赏赐功臣。由此可见,“府库至今未尽”这一说法并不成立。毕竟李渊时期储备就已经不够用,更别提李世民时期了。
其次,关于“隋文帝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之末年及天下荒馑,东西数百里,人至相食,而府库之物,无所用也”。这里的“末年”指的是隋文帝末年,而非隋朝末年。
结合下文可知,隋炀帝之所以能够大兴土木、频繁征战,靠的正是隋文帝末年的富饶。然而,隋文帝时期的粮食储备并非为百姓准备的,而是用于保障特权阶级和军队的粮食供应。
隋朝曾修建多个粮仓作为国家赋税的储备,但其主要用途一方面是保障特权阶级,另一方面是保障军队的粮食供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