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王海宾的从军之路起点并不算高,但他也是大唐的一员猛将,以骁勇善战闻名于西北地区。
关于王忠嗣的起步,还得从他父亲王海宾说起。开元二年(714年)的一天,一位9岁少年趴在唐玄宗跟前放声痛哭,那悲怆之声令身边之人都为之动容。而这个少年正是日后的盛唐名将王忠嗣。只不过此时的他还叫王旭。
在不久前,吐蕃侵犯大唐的陇右地区,王忠嗣的父亲王海宾作为陇右防御使出征。在著名的五阶之战中,王海宾作为先锋大将冲锋陷阵,杀敌众多,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令人愤慨的是,其他将领因嫉妒他的功劳拒不支援,使他孤军奋战,最终寡不敌众,战死沙场。
王海宾战死之后,唐玄宗特意命人将只有9岁的王忠嗣带到身边。看着眼前这个失声痛哭的孩子,唐玄宗心怀恻隐,说道:“你就如同霍去病的遗孤,长大之后是要当将军的人。”
为了让王忠嗣不忘父亲的忠义之心,唐玄宗便给他改名为“王忠嗣”,意思是“忠良之后”。此后,唐玄宗将王忠嗣带进宫中,收为养子,让他享受与皇子等同的待遇。
在青少年阶段,王忠嗣与太子李亨关系密切,而太子李亨正是未来的唐肃宗。王忠嗣既是皇帝的干儿子,又是太子的死党,他的政治资本令人羡慕嫉妒恨。
然而,王忠嗣虽生长在富贵繁华的宫廷中,但他身上却丝毫没有富贵子弟的纨绔之气。长大以后的王忠嗣勇猛刚毅,寡言少语,且颇有军事天赋。
每次唐玄宗与他谈论兵法,王忠嗣都对答如流,这也让唐玄宗十分器重他,称赞他“今后必然成为良将”。
开元十八年(730年),王忠嗣随河西节度使萧嵩出征。在玉彪川战役中,他以300轻骑偷袭吐蕃,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王忠嗣一马当先,率军突入敌阵。
此战唐军斩杀敌人数千,缴获牛羊数以万计,王忠嗣也一战成名,被擢升为左武卫将军、代北都督,获封清原县男,官居三品。此时的他,官职已经超过了父亲。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河西节度使杜希望计划攻取吐蕃的新城,却发愁没有粮草。于是有人向他推荐了王忠嗣,说要想拿下新城,非他不可。
果然,有了王忠嗣后,唐军势如破竹,成功夺取新城。史书称他在此战中功劳最多,因此他又获封左威卫郎将,官居四品。
您或许会感到疑惑,王忠嗣之前不是已经官居三品了吗?怎么又立功升官了呢?实际上,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
在玉彪川之战结束不久,王忠嗣因为与另一位将领皇甫惟明产生矛盾,遭人诬告,被贬为东阳府果毅都尉。所以,此时的王忠嗣正处于事业再度攀升的阶段。
在唐军攻取新城后,吐蕃也随即展开反攻。然而,这也正好给了王忠嗣刷个人战绩的机会。面对敌军的进攻,王忠嗣一马当先冲入敌群,左右砍杀,一人杀死数百人。
吐蕃军慌乱中相互践踏,唐军从侧翼袭击,吐蕃军大败。由于战功显赫,唐玄宗下诏任命他为左金吾卫将军,不久又兼任左羽林军上将军、河东节度使、大同军使。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新的任命下达,王忠嗣获任河东节度使一职,此时的他年仅35岁。35岁便手握一方重权,他的经历堪称传奇。然而,对于王忠嗣而言,这仅是开端。
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王忠嗣又兼任朔方节度使一职。在唐朝的边防体系中,朔方地位极为重要。他不仅要应对突厥势力的威胁,还需直面新崛起的契丹、回鹘、葛逻禄等部落的挑战。
天宝元年(742年),唐军将领赵承玼北征契丹,结果大败,粮草辎重尽失。面对唐军的失利,王忠嗣亲自统领大军跨越桑干河,直捣契丹老巢,三战三胜于漠北,彰显大唐威严,凯旋而归。
为了全面收复草原的几大部落,王忠嗣一改往昔英勇之态,开始运用智谋。
他与突厥的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三部展开外交周旋,持续煽风点火,凭借反击之际各个击破,使得北方诸族大都臣服于大唐脚下。
多年的征战,也使得王忠嗣逐渐从年少时的勇猛武将向军事战略家转型。从朔方郡到云中军,长达数千里的边境线上,他构筑了一套完备且持久的防御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