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仁贵见状,当即率军掩杀过去。突厥人瞬间胆寒,随即大溃败。此战唐军斩杀上万人,俘虏2万余人,造就了唐朝历史上的云州大捷。
但这一战也是薛仁贵人生的最后一战。他以此战洗刷了之前战败的耻辱,也重新拿回了属于自己的荣光。仅仅过了一年,薛仁贵因病去世,终年70岁。
纵观薛仁贵的一生,少年时贫寒,中年时辉煌,老年落魄,晚年崛起。这样概括最为合适不过。
薛仁贵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主要得益于隋唐小说和电视剧的演绎。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中,薛仁贵并非像小说和影视剧中所描绘的那样完美。
他也有过坑杀降卒、贪污受贿的行为,甚至还曾因看上俘虏中的貌美女子而将其纳为小妾。
尽管如此,我们也不能否认薛仁贵堪称大唐的一员猛将。他作战20余年,大败九姓铁勒,降服高句丽,击破突厥,功勋卓著。
正如旧唐书对他的评价:“薛仁贵骁勇壮烈,为一时之杰,志向忠诚,谋略宏大,气势磅礴。”
虽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他留下的传奇故事将永远留在每个人的心中。
【是谁敲响了大唐盛世的丧钟历史小知识】
什么是大唐的遗憾?
1000多年前,在潼关军营中,随着刽子手屠刀的落下,两位大唐名将人头落地。曾经,他们是大唐帝国边疆的开拓者;如今,却成为了刀下亡魂。
从这一刻起,二人不仅践行了“同生死”的誓言,也为大唐的璀璨盛世敲响了丧钟。他们就是守卫大唐西域的帝国双臂——高仙芝与封常清。
提及高仙芝,这位大唐帝国的名将,他的战绩在外战中十分闪耀。尽管他出生于高句丽一个与高丽仅一字之差却相隔甚远的地方,但这一点并未影响他在历史长河中的闪耀。
高句丽是由我国东北地区的扶余人所建立的国家,却总被某些国家试图认祖归宗。而高仙芝也因此被一些人误认为是他们的历史名将。
然而真相是,高仙芝出身于一个职业军人家庭,年幼时便随父亲迁徙至安西。家庭的熏陶使得他从小骁勇善战,尤其在骑射方面更是出类拔萃。
年仅20多岁,他便晋升为将军,与自己的父亲并驾齐驱。
而封常清的出身则与高仙芝大相径庭。他来自滁州,一个与高仙芝的出生地相隔千山万水的地方。封常清的命运多舛,自幼父母双亡,只能与外祖父相依为命。
然而外祖父后来因触犯大唐律例,被发配至安西充军,负责守城门的工作。两人的身份地位如天壤之别:一个是守城门的孙子,另一个则是将军的儿子。
这样的差距让人难以将他们联系在一起。然而,命运的神奇之处在于,它总能在不经意间将两个看似毫无交集的人紧紧相连。
封常清的外祖父去世后,他在这个陌生的地方彻底失去了依靠,生活变得举步维艰。但幸运的是,他自幼被外祖父教导读书,聪明伶俐。
后来,他得以在安西四镇节度使的手下找到一份工作。一天,封常清在大街上目睹了30多位身着锃亮铠甲、骑着高头大马的士兵组成的队伍出城,而领头的正是高仙芝。
那一刻,两人的命运支线悄然相连。封常清被高仙芝的英姿所折服,心生向往,希望自己也能在他的麾下效力。
于是他满怀希望地写了一封自荐信。然而,当高仙芝看到封常清本人时,却因他其貌不扬、身材矮小而心生嫌弃,果断拒绝了他。
初次尝试失败后,封常清并未气馁,而是更加精心地准备。第二天,他再次投递了自荐信。然而,高仙芝并未给他任何机会,甚至连信都没看,便再次拒绝了他。
面对这样的困境,封常清并未放弃,而是选择了更加直接的方式。他将自己的家搬到了高仙芝的住处附近,试图打动这位将军。
最终,高仙芝被他的执着所打动,同意接纳他,并给了他一份侍从的工作。从此,“高封组合”正式诞生,并在接下来的数年中并肩作战,取得了无数次的胜利,扬名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