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天才中的天才,身为初唐四杰之首,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是天才中的天才。6岁便出口成章,10岁已通读六经,16岁成为大唐最年轻的公务员。他即兴写了一篇文章,震惊后世1300多年。
全文不到800字,却用了37个典故、40个成语,至今无人能及。可惜自古红颜多薄命,从来才子命多舛。年仅27岁,他便溺水而亡。
他就是初唐四杰之首——王勃。如果没有王勃,看到这样的场景,你只会说“太阳好大”,而不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如果没有王勃,与好友离别时,你只会说“兄弟,慢走”,而不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如果说别人是老天爷赏饭吃,那么王勃就属于老天爷给他开了个御膳房。
公元650年,王勃出生于山西河津的一个名门望族。这个家族堪称天才的摇篮:爷爷王通是隋朝著名的教育家,桃李满天下;叔祖父王绩是唐传奇的开创者,还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
哥哥王勣12岁便名动京城,20岁就考中进士。当同龄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时,6岁的王勃就已能出口成章、撰写文章。
9岁那年,他阅读儒学大家颜师古注释的《汉书》,发现了其中诸多错误,便撰写了10卷本的《指瑕》来指出注解中的疏漏之处。
这一举动直接震惊了整个文学界,一众老学者都对他刮目相看,直呼“神童”。
然而,王勃的才华远不止于此。10岁时,他已通读六经,学识渊博得令人咋舌。12岁时,只因父亲一句“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他便跑去跟随名医曹元学医。
短短15个月,他不仅精通《周易》《张仲景》《黄帝内经》,还撰写了一部关于医学的著作,开创了新的学术领域。他的学习能力和领悟能力简直超乎常人想象。
14岁时,王勃毛遂自荐,给当朝宰相刘祥道呈上了《上刘右相书》。文中他引经据典,畅谈治国理政之策,洋洋洒洒千余字,尽显非凡才华。
宰相刘祥道读完后大为赞赏,直呼王勃为“神童”,并向朝廷举荐了他。15岁时,王勃因一篇《乾元殿颂》震动朝野。
这篇文章辞藻华丽,气势恢宏,唐高宗看后都惊叹“此乃我大唐奇才”。从此,王勃声名远扬。
公元666年,16岁的王勃参加优贡科考试,一举高中,被授予朝散郎之职,成为大唐最年轻的朝廷命官。此时的他春风得意,意气风发,前途一片光明。
在长安任职期间,他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首诗一改以往送别时的悲伤基调,以豪迈的情怀、开阔的意境,表达了对友情的坚定信念,成为了送别诗中的千古绝唱。
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天才。17岁时,王勃进入沛王府,成为了沛王李贤的侍读。他与沛王年龄相仿,兴趣相投,很快便成为了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