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深入探究曹植的生平经历,便会发现这种说法存在诸多疑点。曹植作为曹操的第三个儿子,自幼便展现出了超凡的聪慧与才华,被誉为“才高八斗”。
曹丕继位后,对曹植心怀猜忌与忌惮,不断对其进行打压与迫害。著名的“七步成诗”典故便发生在这一时期。
曹植在极度危险与窘迫的处境下,凭借着非凡的才华与智慧,以一首诗暂时保全了自己的性命。此后,曹植的生活陷入了无尽的惶恐与不安之中,时刻都在担忧自己的安危。
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下,他显然不太可能冒着生命危险明目张胆地写情书,向嫂子表达爱慕之情。而且曹丕迎娶甄宓时,曹植年仅13岁,年龄差距与当时的文笔风格都使得这种爱恋不太可能发生。
因此,更多人认为曹植写《洛神赋》,是以洛神来抒发自己想干大事却没机会的郁闷。洛神代表着他的理想,人神不能在一起,就像他的理想无法实现一样,是他一生不得志的写照。
【没到清明,就会想起他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这场雨一下就是一千多年历史小知识唐朝】
他是大唐最好色的诗人,一生在世50年,留恋青楼30载。留存至今的唯一真迹竟然是写给歌姬的一封情书。
他也是唐朝诗人中为数不多的军事天才,因为深谙《孙子兵法》,仅凭一条计策就帮唐玄宗平定叛乱。他就是晚唐第一“老司机”,樊川居士杜牧。
每逢清明,无论是祭祖还是踏青,我们都会想起杜牧的那首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里的这场雨,在我们的世界里下了1000多年。但提到杜牧,耳熟能详的诗句实在太多了。比如《过华清宫绝句》中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江南春》中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山行》中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还有《泊秦淮》中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的诗歌题材广泛,众体兼备。
公元803年,杜牧出生在陕西西安的名门望族。
他的祖父杜佑官至宰相,历经德宗、顺宗、宪宗三朝,位极人臣长达10年,还是一位非常有名的史学家,著有《通典》200卷,在中唐时期极具影响力。
杜牧的父亲杜从郁也在朝为官。幼时的杜牧家境优渥,杜家的大宅子位于长安城南30里的樊川,还有奢华的园林别墅,因此杜牧自号“樊川居士”。
然而,杜牧9岁时祖父去世,15岁时父亲也因病去世,家道迅速衰败,家中房屋因还债被变卖,全家多次迁移,居无定所,连奴婢也纷纷逃走。
不过,好在杜牧从小聪明好学,在家族丰富藏书的滋养下,不仅精通四书五经,还对历史上的政治和军事事件产生了浓厚兴趣。
杜牧23岁时,唐敬宗大兴土木修建宫室。杜牧满怀忧虑,挥笔写下《阿房宫赋》。开篇“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气势磅礴;结尾“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振聋发聩。
这篇文章一经问世,便震惊文坛。杜牧也凭借此文声名鹊起。当时有个太学博士吴武陵特别欣赏杜牧,亲自跑去跟主考官、礼部侍郎崔郾推荐他。
杜牧也因此被内定为第五名进士。第二年,杜牧又通过了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科考试,当上了弘文馆校书郎,兼左武卫兵曹参军,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
步入仕途的杜牧,起初在江西观察使沈传师手下当江西团练副使。沈家与杜家是世交,杜牧便经常去沈传师的弟弟沈述师家里听歌、看舞,还蹭吃蹭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