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就连秦这个教训,对汉家而言也依旧不够深刻!
在如今汉室,无论是过去的太祖高皇帝、吕太后,乃至太宗皇帝、孝景皇帝看来,秦二世而亡,只有两个原因。
一,是始皇一统之后,对民生民计看的太轻,甚至完全无视,导致了底层民众与统治阶级的强烈对立情绪;
再加上故六国遗老遗少没有肃清,使其抓住‘天下苦秦久矣’的契机,与始皇驾崩、二世即立后,迅速发动了对大秦帝国的反清算!
二,则是因为始皇帝,废除分封制的步子迈太大,没能安抚住大秦帝国的开国元勋们,导致这些精英阶级,没能和新兴的大秦帝国深度绑定。
二者相结合,才最终导致了大秦二世而亡。
但凡少其中一个,秦就亡不了——尤其不可能二世而亡!
至于这些土地皇帝们,对汉家未来的展望,则根据各自在位时期的情况不同,有着极为显著的个人特色。
——太祖高皇帝刘邦在位时期,汉家十室九空,百废待兴;
继承人孝惠刘盈羸弱,吕氏外戚又虎视眈眈,太祖高皇帝还真没太大的底气,说汉家不会步嬴秦二世而亡的后尘。
生出废储另立——废刘盈与立刘如意的念头,便是太祖高皇帝在此背景下,所试图做出的一次冒险尝试。
但最终,太祖高皇帝却无奈的发现:与立刘盈,哪怕会导致吕氏外戚坐大,也起码不会让汉家二世而亡。
哪怕吕氏想窃夺刘汉社稷,也绝不会是刘盈在位、吕雉在世期间发生的事。
可若是改立刘如意,那别说是‘汉二世’刘盈年间了——便是作为开国皇帝的刘邦在位时期,汉家都要节外生枝,生出许多未知的变数。
至于刘如意即位后,那就更别提了。
所以,在太祖高皇帝看来,自己的继承人刘盈是个沸物,吕氏又实在有些尾大不掉;
故而,太祖高皇帝唯一有把握的,就仅仅只是:汉家能传到第三世,也就是刘盈的儿子那一代。
之后的事,就说不准了。
——要么是吕氏窃国成功,要么是天下就此大乱,亦或是刘盈的儿子能搞定这一切,让汉家顺利传承下去……
一如临终前,吕太后以往后几任丞相的人选相问时,高皇帝最后说的那句话一样;
——再往后,就不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能够预料到的了。
说完太祖高皇帝,自然就是吕太后。
时至今日,结合后世对历史的认知,以及穿越之后所得到的讯息,刘荣还是愿意相信:吕太后自己,是没有‘以吕代刘,窃夺汉室’的打算的。
一开始,吕太后想的,大概率只是保住儿子刘盈的皇位,以及自己‘开国皇后’‘大汉第一太后’的超然地位。
后来,儿子摆烂了,吕太后又恨其不争,只能替儿子看管汉家社稷。
再然后,儿子英年早逝,事态脱离吕太后掌控,吕太后就只能扶立少帝刘恭,继续替老刘家看管着汉家。
等少帝刘恭也闹起来,逼得吕太后只能废帝幽杀,吕太后只怕早已是人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