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想扶着儿子坐稳皇位,结果儿子摆烂把自己摆死了;
强忍悲痛,想着扶孙子坐稳皇位也行,结果孙子又非要作死……
到后少帝刘弘即立,接连送走丈夫、儿子、孙子这三代皇帝的吕太后,只怕已经顾不上憧憬汉家的未来了。
二世刘盈本就是未冠而立,主少国疑;
三世刘恭,更是即立于总角之年,俨然就是一个儿皇帝!
等刘弘即立,又是一个儿皇帝——连续三代主少国疑,吕太后,已经顾不上憧憬汉家社稷,能传承几代了。
尤其临终之际,吕太后满脑子想着的,就是把兵权都交付吕氏之手,进可扶保少帝刘弘,退可保家族平安。
岂料吕太后尸骨未寒,吕氏便决定先下手为强,又被里因外和的诸侯大臣镇压,更走窄了往后的外戚家族的路。
而后,便是自代入继大统,扮猪吃虎的太宗孝文皇帝。
即位初期,太宗孝文皇帝满脑子想的,恐怕都是自己的生存问题。
生存问题解决了,便是熬死陈平,支走周勃,以执掌大权。
大权在握之后,太宗孝文皇帝意气风发间,想要学老爹刘邦‘与匈奴会猎平城’的壮举,准备和匈奴人决战,一劳永逸解决外患!
结果济北王刘兴居举兵谋反,点了汉家的后园,太宗孝文皇帝才总算是冷静下来,并为汉家制定下‘攘外必先安内’,要想决战匈奴,就首先要安定内部诸侯势力的百年大计。
于是,往后的二十见间,太宗孝文皇帝对匈奴人予取予求,委曲求全;
对愈发不恭的关东宗亲诸侯,也是一副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放人姿态。
与此同时,一边轻徭薄税,休养生息,让百姓得以安居乐业,从而得到天下人的由衷支持,一边整备力量,准备应对早晚都会出现的关东宗亲诸侯叛乱。
直到临终之际,太宗孝文皇帝给继任者:孝景帝刘启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事有轻重缓急,可用周亚夫为将’。
临终之际,给继任者留一位能打仗的将军,而不是一个能治国安邦的大臣;
这就足以说明,在太宗孝文皇帝看来,孝景刘启这一朝,汉家是肯定要打仗的。
而且是一场并不好打,需要自己专门留个好将军,才有机会打赢的硬仗。
再加上外患匈奴的优先级,早就被太宗皇帝亲自排在了内忧:宗亲诸侯之后;
就等于说,这句‘事有轻重缓急,可用周亚夫为将’,可以直接翻译成:朕驾崩之后,关东就要打仗了;
派周亚夫去,能赢。
至于汉家的未来,太宗皇帝或许也曾瞎想过。
——好歹朕,也是被世人尊称为‘在世圣人’的明君;
太子启,这么些年也总算是磨砺了出来,少说也是个守成之主。
只要关东能评定,再在几十年后,把匈奴人的问题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