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兵响应诛吕行动的齐哀王刘襄,都得规规矩矩交刘濞一声:堂叔。
有这个辈分在,刘濞完全可以以长辈的姿态,指责齐王一脉的小子们‘不为人臣’‘不敬君上’。
原本,同为太祖高皇帝之子,且为刘氏嫡脉的淮南王刘长,是能更好的完成这个任务的。
只可惜,刘长自己作死,将太宗皇帝的耐心耗尽,害得自己不得善终。
说起来,当年,淮南王刘长饿死于求车之中,以至于天下一夜之间,便开始传唱起那首‘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米尚可舂,兄弟二人不相容’的童谣是,第一个站出来支持太宗孝文皇帝的,还就是吴王刘濞。
虽然没什么效果,但光是这个态度,便已是没有辜负太宗孝文皇帝的偏爱了。
明白此间种种,其实就不难发现:在太宗孝文皇帝入继大统之后,长安朝堂和关东宗亲诸侯之间的关系,其实是非常微妙的。
一方面,是‘诸侯国’这一实际层面的割据势力,天然就会对统一的中央政府生出敌意——至少是尿不到一个壶里;
另外一方面,太宗孝文皇帝只凭‘憨厚’得以入继大统,又让同为刘氏宗亲的诸侯们多有不服。
——凭啥
——凭啥是他不是我
再加上太宗孝文皇帝即位之处,大权被陈平、周勃等诛吕功臣所掌,太宗皇帝自身难保不说,反而还需要这些在外的宗亲诸侯们,在某种层面上‘保障’自己的安全。
对于汉天子个人而言,宗亲诸侯存在的唯一积极作用,便是让意图颠覆社稷的外姓权臣、外戚投鼠忌器;
想造反
听听老刘家的王爷们答不答应!
看看王爷们的兵,答不答应!
这,就让情况变得非常复杂了。
太宗孝文皇帝自己,一方面要防备那些心怀‘我上我也行’之念的宗亲诸侯,取自己而代之——比如齐系;
另外一方面,太宗皇帝又要尽可能多的拉拢、交好宗亲诸侯,来让他们更好的发挥出‘天子外援’的作用,从而反哺在长安的太宗孝文皇帝,不至于被权臣欺压过甚。
再有,便是‘得位不正’这个说法,太宗皇帝也需要通过团结大多数宗亲诸侯,来进行澄清。
——宗亲诸侯们都说你得位不正,那你即便是顺位继承,也只会是二世胡亥那般,权臣矫诏而立的‘不当立’者;
反之,宗亲诸侯们——至少是大部分宗亲诸侯,都说你得位正,那即便你是李二、朱四,也没谁能说你什么。
说到底,类似这样的政权更迭,只要没有发展到改朝换代的地步——只要还是旧皇族成新天子,那就不关天下人的事儿。
如太祖高皇帝年间,太子是刘盈也好,刘如意也罢——反正都姓刘,老百姓压根儿不在乎。
吕太后年间不就是
前后换了两个少帝,一个刘恭一个刘弘,底层民众连刘恭咋死的、刘弘咋没的都不知道。
大家只知道:刘恭姓刘,是老刘家的人;
刘弘也姓刘,也是老刘家的人。
到诛吕乱平后,入继大统的,是代王刘恒也好,齐王刘襄也罢——甚至哪怕是淮南王刘长,对绝大多数民众来说,都是无所谓的。
反正都是老刘家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