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坐上皇位的那个屁股,属于一个姓刘的男性,就等于老刘家还坐着天下,汉家还没有亡国。
这就够了。
对于整日为生存而奔波劳碌,根本没空关心‘天下大事’的底层民众来说,没有改朝换代、没有换另外一个姓坐天下,就够了。
没有改朝换代,就不需要学习新的法令,也不需要适应新的秩序。
至于新皇帝和旧皇帝,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不一样的举措或是政治理念……
说实在的:在封建时代,高高在上的皇帝,想要让一个政令、一个政治理念,被最底层的农户清晰地感受到,难度其实是很大的。
绝大多数情况下,封建时期的朝堂政令,都是天子说十,丞相说八,出了都城就最多只能剩个六;
到了郡县地方,能剩个三、四,就已经算好的了;
再往下倒乡村,运气好了能剩个一,让老百姓模糊的感受到:哦,皇帝老子干了这么个事儿。
虽然不知道有啥用,虽然不影响俺老农一年的三百石粟,但听着也挺有意思的。
运气不好,这一都落不到老百姓头上,全被基层官僚伙同豪强吃下了,老百姓啥都不知道。
远的不说——就说不到十年前,刘荣主持平抑粮价后,开始在关中范围成为常态的粮食官营。
刘荣提出的目标,或者说是想法是:让老百姓,都能随时买到三十钱左右一石的粮食,且随时都能以二十六钱以上的价格,将自己手里的粮食卖出。
老百姓买粮,少府无限量供应;
老百姓卖粮,少府也无限量吃下。
这,便是上文提到的‘天子说十’。
那‘丞相说八’是什么意思
——就在当年,刘荣提出无限量购入、售出粮食,以官方下场垄断粮食市场后,长安朝堂几乎是在瞬间,便本能做出了限制。
即:原则上,少府内帑每年,最多只吃下五千万石粮食,以免现金流出现问题;
同时,每年只卖出四千五百万石粮食,以免府库没有粮食储备,无法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
刘荣虽然颇有微词,但也知道饭得一口一口吃,便也暂时应下了。
结果这律令出了长安,就又进一步缩水为了‘六’。
如何缩水的
——少府内帑内部,对官营粮米一事,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在刘荣看来,官营粮米,以官方身份下场垄断粮食市场,保证粮食价格长期处于稳定,是一个政治利益极大的事。
为了这巨大的政治利益,刘荣允许官营粮米不赚钱;
甚至哪怕是亏损,只要亏损还在可接受范围内,这事儿也同样划算!
但这,只是刘荣的一厢情愿。
刘荣这么想,少府却并不这么想。
在少府看来,官营粮米也好,平抑粮价也罢,都不过是刘荣派下的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