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者一,关联主角组的第一个危机,设定为后备阵地的一名连级指挥员。
那么就索性淡化“动员”色彩,塑造一个冷口冷面的职业军官,像使命召唤游戏里的任务npc一样,用绝对中立的语言精确地命令主角完成任务。
……
等他坐上车的时候,他又考虑是否可以增加一个政委的角色,稍许调和一下将军的“冷血”。
一边打心底里不相信舍己为人,一边又居高临下瞧不起自私自利。
参照《1917》的话,至少应该有以下主要角色。
此后几天直到周末,陈一鸣关闭手机,闷在租屋里全神贯注地推敲剧本大纲。
那天晚上,陈一鸣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烙了半夜的饼,直到大脑终于转不动了,才疲惫不堪地睡去。
而这正是上峰最关注的核心问题,你打算对我军官兵做何种呈现?
粗粗一想不过是故事里的几个人物设定,细究起来却是千头万绪复杂无比。
最多的理由还是依托于军队的纪律性,就像顾总长的那句名台词,军人首重服从。
<divclass="contentadv">也有纯靠运气的,突前尖兵啊,战斗巡逻啊,危险的任务没人主动请缨?那就抓阄!
以过审为前提,第二种直接放弃,第一种可以考虑。
理顺了第一个问题,陈一鸣拍拍屁股站起身来,把心神分一半到打车上。
半岛的地形也不全是连绵不绝的山头,山峦之间偶尔会有小块的平地或丘陵,由于不利于防守,大部队不会出现在这里,反而是小规模的侦查单位会在这里爆发战斗。
世界上所有的军队都对纪律性有着严苛的要求,即使是没当过兵的普通观众也能够理解,打仗就是上级命令下级“直面危险与死亡”。
第二主角设定为团部通信参谋,撤退命令的真正执行人,主角的召集者兼半个师傅。
任务发布者,陈一鸣设定为一名团长。
陈一鸣固然可以借鉴诺兰的做法,把作为战争对立面的敌军意象化,不露脸甚至完全不出镜,从而避免观众陷入立场的二元对立。
主角组,起码要两个人,否则很多镜头连对话都没有,电影会过于沉闷。
也不行!
太假!不真实!
然而当对象换成华国观众时,这个原本恰到好处的砝码,立即变得不合时宜。
一个每天面对成百上千的部下或死或伤的军人,没道理对一次撤退任务施以额外的关注。
以至于错过了一辆又一辆打着无客绿灯的出租车。
洗漱完了躺在床上,他又想可以增加一名中级军官,传递这么重要的命令,双人小组显然比独自一人来的更加合理。
同样是呆在戈壁沙漠里搞原子弹,《奥本海默》里的科学家就是截然相反的另一种态度。
《横空出世》里,军官开门见山地问科学家主角,你愿意为了国家隐姓埋名吗?
科学家毫不犹豫地回答,愿意。
走进家门的时候,他推翻了这个想法,国外的观众很难理解,过于节外生枝。
第一主角是一名刚入伍的新兵,因为去过一线阵地,所以被分派了传令向导的任务。
怎么能只是为了救自己哥哥拼命呢,其他战士就活该等死吗?
最后是任务目标,关联主角的最大危机,出场的是受命撤退的守军残部,设定为一个8人以下的班集群。
这里就是一线主防御阵地,装备展示的大舞台,也是对比《1917》改动最大的部分,原型和场景还需要查阅战史资料才能确定。
统算下来,正面出镜的演员大约十六七个,除了第一主角都需要接受军事训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