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朱由检既然已经提出,就不会半途而废。用孙传庭的奏疏反驳道:
“增加县官的事情,是陕西巡抚提出的。”
而且更关键的是,这是大明第一次举行明书科,明书科考试的标准,都要由他决定。什么样的字能够取用,要听他的安排——
这让看到报纸的举人,顿时喜出望外。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皇帝录用六百进士还不够,还打算增设恩科,再招收二百进士。
“怎么能只让这些人参加呢?”
“典史作为吏员之长,允许列席会议,向其他吏员传达。”
朱由检对这个提议极为赞赏,让高时明把奏疏中增设县尉的提议,大声朗读出来。
这些都是成例,明经科刚刚设立,显然不可能改变。这次明经科考试,显然要仿照进士科。以后竞争激烈了,才有可能把五经内容融合,要求参加的士子五经皆通。
“这六位官员,就是县里事务的决定者。县中大小事务、吏员升降、财政收支,都要由六人做决断。”
“然后在这篇文章的旁边,要写上增设县级官员的讨论。把朝廷有意增设县官的事情,告诉所有士子。”
“二十七日的头版,要定为朝廷增设恩科,把朕登极加恩,多录用人才的事情写出来。”
这种方法比一下子在全国铺开稳重点,但是仍旧有很多风险。
以后县里的事务,就由知县全权决断改为集体领导。每个人都有相应的职权,分割知县的权力。
这些举人的年龄大,多少有点名气。有他们出头驳斥,再加上祖上三代白身的举人附和。双方斗了个旗鼓相当,谁也不肯服谁。
并且把法官的设立,同样提了出来:
“知县掌一县之政,不能把精力耽搁在刑名事务上。”
“知县仅在其余官员争论不出高下时,拥有最终决定权。”
而且更妙的是,董其昌今年已经七十四岁了。即使名气再大、弟子再多,也不可能在朝堂上拥有很大的影响力。年前通过的七十岁以上一次起复一年的决定,也能让朱由检很轻易地把他拿下来。
这些人大多是地头蛇,在地方有些影响力。对绿林中的事情,比一般官员更了解。有这些人带头,陕西匪患不说彻底平定,至少能暂时稳定下来。
一些多年不第、想要谋个官位的举人,对此议论纷纷,想要让朝廷收回成命,把恩科的范围拓展到所有举人。
所谓“破家县令,灭门府尹”,指的就是他们。
知县俗称百里侯,又被称为老父母,他们在地方的权力,可谓大得无边。
刘宗周突然得到这个任命,心中十分喜悦。
这样他在大明书法界的影响力,会得到一个跃升。后世明书科的士子,都要学他的字帖。
唯有大学士张瑞图,心中很是黯然。因为他同样是书法名家,有资格主持明书科。皇帝之前也让他专注图书和文字事宜,负责这些事情。以他大学士的身份,主持科举更适合点。
孙传庭由此提出,可以在陕西增设巡检,在县里增设县尉,专门负责捕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