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如今北直隶各地都请求建立议会,恐怕时间会快一点。”
“先生可以多找几个地方试点,建立府县议会。”
各地士绅对建立议会之热情,是朱由检根本没有料到的。
他本以为自己为了收税建立的议会,有可能被一些地主抵制。
没想到很多士绅似乎根本不在意税收上的损失,比他还希望议会能建起来。
这让他觉得自己之前的预计有些失误,或者说贪官污吏的胡作非为,让很多士绅都无法忍受。
这些人迫不及待地希望议会建起来,保障他们的利益。
不过这个时候,朱由检是不能答应他们的请求的——
如果不能在国会和议会建立的过程中,把大明上上下下梳理一遍,朱由检是不会给他们轻易放权、他们拥有权力的。
现在选举办法尚未确定,各地行政区划没有调整,户部更没有确定新的税收体系。即使各地士绅迫切希望建立议会,这件事也只能先拖着。
成立国会筹办处和增加议会试点,就是给这些人一个念想。让他们积极配合,拥护朝廷改制。
刘宗周不知这些,对于筹办国会非常热心。朱由检把有关国会和议会的奏疏,全部交给他处理。并且允许这些奏疏登报,在报纸上讨论。
这样总算解决了这件烦心事,把压力转给了刘宗周。
刘宗周对这件事非常重视,利用他的名望,征集了很多朝堂官员和在野名士加入国会筹办处,根据在涿鹿区开办议会的经验,准备建立国会。
一时间,国会开办的事情,在朝野如火如荼。很多人都迫切希望,这个机构能尽早建立。
《邸报》和《京报》作为拿到授权的报纸,刊登了很多这一类的奏疏。
《明报》和《大同报》作为文人士子的聚集地,更多的是学堂生员在讨论。
这四份报纸借着议会筹建的东风,销量上出现爆发。影响力也突破京城,深入到整个北直隶。
很多北直隶的士绅,都订阅了四份报纸。有的还积极写文章,投给报纸发表。
北直隶各地的邮递公司,因此业务量大增,有的还开始挣到钱。
京城的邮递公司是太仆寺和内府监合办的,各地邮递公司招股时,有很多宦官亲戚参与——
这些人消息灵通,知道京城的邮递公司有多挣钱。所以在太仆寺招募当地商人建立分公司时,很多宦官让家乡的亲戚积极参与。
如今,这些公司开始挣钱后,各地士绅才恍然发觉:
这一行竟然被人占了,自己现在已没有机会参与。
再想到皇帝要在各地成立盐业公司,同样会在地方招募股分,这些士绅顿时觉得不能忍,不能再把这个机会让给他人——
相比利润微薄的邮递行业来说,盐业才是暴利。
但是想要入股盐业公司,就得遵守朝廷的有产税和限田限租政策,拿到入股的优先权。
这让很多士绅更积极地表态,支持涿鹿区议会通过的政策、请求在当地建立议会。
在得知刘宗周主持国会筹办处、要在北直隶增加几个试点建议会后,一些地方的士绅甚至串联起来,组团进京请求。
这股风潮,甚至波及到其他省份。尤其是南直隶的苏州、松江等地,从事工业和商业的人员更多,一些在京的江南商人得知议会成立后,只要工业和商业的税收在两成以上,就能获得两成议员名额后。同样请求在南直隶建立试点,认为试点不能局限在北直隶,要顾及其它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