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被确定派去支援辽东的曹文诏,得到很多人艳羡。甚至他的上司杨嘉谟,都想和他换一换。
不过朱由检是不会答应这个请求的,因为大宁之战后,他已经确定建虏被消灭只是早晚而已。如此一来自然更需要求稳,防止京城出现变故,天下因此生乱。
所以京营的新军,最重要的任务仍是守卫京城,他不会把自己掌握的军队,一古脑儿地派出去——
那种赌国运的办法只适合小国、或者走投无路的人。如今的大明远没到那个地步,更需要的是求稳。
所以他仍旧决定明年的辽东大战京营只出一万军,并且要从地方调兵,补充调出的兵力。
——
翰林院,正在按照皇帝的命令修订《三国演义》的陈子龙,看到有关双重国籍的规定后,一时来了兴趣:
“双重国籍,就意味着有两个效忠对象。”
“大明承认双重国籍的前提,是另一国承认入籍的大明公民、仍旧要首先效忠大明皇帝。”
“如果汉末的人有这个认识就好了,可惜很多人首先效忠的是主君。”
这就是皇帝和他谈论三国历史时,提过的双重君主制,或者说二重君主观。
汉末许多乱象,就是因为很多士人首先效忠自己的主公,其次才是皇帝。
就连王佐之才荀彧,也被这种观念困扰,在曹操想要称公时,选择服毒自尽。
陈子龙一时心有所感,挥毫写就了一篇文章,发表在《明报》之上,支持大明臣民首先效忠大明皇帝。
一时间,二重君主这一说,开始广为人知。
尤其是那些在藩国任职的士人,对此深有体会。他们纷纷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拥护陈子龙的观点,说明自己即使在藩国任职,仍旧首先是大明臣民。
朱由检看他的文章如此有效果,对此很是夸赞。在得知陈子龙已经修订了《三国演义》的许多章节后,支持他在报纸上连载,让读者们观看,把仍旧存在的错漏挑出来。
陈子龙对皇帝的吩咐当然听从,趁着人们对汉末的事情感兴趣,把自己修订的《三国演义》发表出去。
这部流传不衰的著作,果然有其魅力。《明报》的发行量再次增长,很多人都在讨论《三国演义》: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这首《临江仙》好啊!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正合适。”
“听说皇上对杨慎的词很喜欢,还让他在泸州城隍庙从祀。”
“你这都是老黄历了,杨慎因为在云南的教化功绩,被云南官民请求,被封为永昌府城隍。”
“人家现在是正儿八经的府城隍,比州城隍还要高一级。”
……
看着修订版《三国演义》的开篇词,人们议论纷纷。
说实话,大明在词的创作上,实在乏善可陈。杨慎的《临江仙》已是其中翘楚,极受人们称赞。
虽然词中说的是秦汉而非三国,但是因为《三国演义》的精彩内容多在汉末,词中意境又极为适合三国故事,被人们认为作为《三国演义》的开篇词很合适。
可以说,《三国演义》连载的第一天,就受到人们好评,做到了先声夺人。
然后在下一期报纸上,人们看到“刘玄德怒鞭督邮”,讨论更加热烈:
“怒鞭督邮的不是张飞吗?怎么变成了刘备?”
“陈翰林怎么写的,怎么能够乱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