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听过的人很多,有些人见到修订版《三国演义》把张翼德怒鞭督邮改成刘玄德,当即抨击起来。
再看着文章旁边的征集错误提示,当即就有人想写信寄过去。
但是也有人熟读史书,卖弄道:
“怒鞭督邮的是刘备,这在《三国志》和《典略》上有记载。”
“只是撰写《三国志平话》的人不学无术,把刘备改成了张飞。”
“罗贯中编撰的《三国演义》沿用,陈翰林这是正本清源。”
背诵了一段《三国志》的文字,说明陈子龙是按史书记载修订。
这下很多读书人不敢说话了,唯恐再说错话,被人说不通经史。
但是也有人对此不接受,拍案道:
“刘玄德仁人君子,怎么会做这种事?”
“一定是史书记错了,玄德公不会这样!”
显然,这是认为仁君就应该像《三国演义》中的刘备那样,不接受这种改变。
但是陈子龙修订的这一版《三国演义》,却按皇帝的吩咐,对刘备的形象做出重大修改。主要就是突出刘备的仁义,还有百折不挠的“英雄气”。让人们更加明白,为何曹操会向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怒鞭督邮的主人公由张飞回归刘备,就是这一点的体现。按照《三国志》等史书记载,讲述刘备的事迹。
这种改变受到一些人欢迎,也有人难以接受。导致这一版的《三国演义》一刊登就引起争议,吸引了更多的人观看。
——
在师范学堂教学的艾南英,同样看到了这些。
他和陈子龙是有宿怨的,因为当初他找张溥辩难,就是被陈子龙拦住。后来陈子龙还在聚会上把他殴打了一顿,让他丢了大脸。
所以,在看到陈子龙在报纸上连载修订版《三国演义》征集错误后,他当即仔细观看,希望能挑出错来,让陈子龙丢个大脸:
“这《三国演义》的修订,据说是皇上安排的。”
“要是陈子龙在这上面丢了大脸,看他还如何在翰林院?”
“我就不信他能修得一字千金、一字都不能改!”
把已经刊登的《三国演义》读了几遍,希望能够找出错误来。
然而让他失望的是,他还真没在里面找出什么大错误,最多是一些地方有争议而已。
不过这些争议影响不大,而且多是沿用旧版的《三国演义》内容。他若真的挑出来,只会被人说是吹毛求疵,觉得他心胸狭窄。
这让艾南英更加生气,甚至还想到了陈子龙修订完《三国演义》后,被皇帝奖赏的得意。
只要想到这点他就感觉气闷,恨声道:
“不行!”
“不能让这个人得意。”
“我得写出更好地文章把他压下去,最好能被皇上看见。”
绞尽脑汁思索办法,想着如何压下陈子龙的《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虽然是小说,但是在经过陈子龙修改后,已经变成了更尊重史实的历史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