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实事求是,臣又岂能有违?”
“臣这就安排发表这篇文章,让天下士民讨论。”
朱由检颔首认可,又看着文章的作者,夸赞道:
“艾南英这个华夷大防,写得极有见地。”
“师范学堂当真是人才济济,无论老师学生都是如此。”
“看来这个学堂的风气不错,水清而木华啊!”
“把它放在清华园旁边,当真是放对了。”
“以后朕的子女,也要放在清华园,去学堂薰陶一下。”
心中高兴之下,给师范学堂赐了个清华学堂的别称,并且让孙奇逢等人,建立附属的中学堂、小学堂、幼儿园。
在皇宫没有改造完成前,他的一些子女会放在清华园,在师范学堂接受教育。
钱谦益听着皇帝的感叹,心知艾南英入了皇帝的眼,又凑趣道:
“艾先生不但文章写得好,还著有《古今全史》一千多卷,如今正在连载。”
“是不是把他特赐为元士,进入翰林院国史馆?”
朱由检写下“清华学堂”四个大字,听到这个提议,颔首道:
“艾南英的学问,当元士是绰绰有余了。”
“但是能否特赐元士,还是看他的文章是否被认可。”
“如果他的华夷大防观点能辩倒其他人,《古今全史》又在史学上有功绩,确实可特赐元士身份。”
“你和礼部的官员多关注一下,作为人才举荐上来。”
认可了钱谦益的提议,让他放手操办。
钱谦益高兴地接受命令,又听皇帝嘱咐道:
“明年就是会试,今年的元士人选,一定要先征求意见。”
“只有确定不参加会试的,才能成为元士,否则就自动放弃元士身份。”
“朕不希望有些人成了元士却又看轻它,想以元士的身份考进士。”
“须知,元士和进士身份等同,磨勘期都是四年。”
这是他设立元士的初衷,当作同进士出身。
钱谦益作为朝堂大臣,当然是知道这点的。而且他还知道,皇帝为何特意提到这一点。
因为乡试广额,今年录用了很多举人。明年的进士又会取用八百,有很多举人能成进士。
这些人只要成了进士,就能获得从八品到从六品职位,相比元士获得的正九品,至少要高半品。
所以一些自忖能考上进士的元士,心里就不平了。他们觉得如果不是元士的身份限制,自己能考上进士。有些人甚至在报纸上发牢骚,觉得应该允许元士考取进士。
皇帝今日这番话,就是对这些人的回应:
决不允许元士考进士,维持两者的同等地位。
不过这解决不了一些元士心中的不平,钱谦益试着说道:
“元士只能授官正九品,是不是有些低了?”
“臣以为既然元士等同进士,应该同样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