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思索着钱谦益的建议,对此不置可否道:
“让礼部和翰林院议一议。”
“朕的要求就是不能让元士低于进士,让人看轻这个身份。”
确定这个原则,他又想起一件事,随口道:
“前段时间的君臣民征文,朕看有些人写得不错。”
“你们把认可度最高、流传最广的文章集结成册出版,最优秀的作者要特赐元士身份、征召到国会筹办处任职。”
“礼部和国会商讨一下人选,一定要推举被民众认可的人,没有群体反对。”
“朕看陈继儒写得就不错,就是他说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皇后有些意见。”
“让他仔细解释这句话,国会也探讨一下,女子在国会的地位。”
这又是一件麻烦事,因为当前的国会,是没有考虑过女子的。
朱由检还是看到陈继儒的文章,想到他之前写的“女子无才便是德”,特意提出了这一点。
他希望陈继儒能解决女子在国会的地位问题,把女子纳入国会。
如果陈继儒无法解决,那他自然会被女子反对。他的君臣民观点也不会得到所有民众认可,不可能得到元士身份。
钱谦益只是想着,便感觉到头疼。好在这件事皇帝不是交给他,而是让陈继儒去办。
怀着这个想法,钱谦益带着皇帝的指示,把相关事情传给礼部、国会和翰林院。还向陈继儒写了一封信,专门告知这一点。
陈继儒远在苏州,收到消息需要一段时间。但是京城的人,却很快知道了皇帝对元士的定位。
在翰林院担任正九品侍书的钱嘉徵、陈子龙、方以智等人欣喜若狂,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皇帝任命他们为正九品侍书,就是把他们看成翰林出身。
有机会被特赐元士的艾南英,也是极为兴奋。在报纸上极力宣扬华夷大防,和不服的人论辩。
一时间,京城的报纸上纷纷攘攘,很多士子、民众,谈论华夷之辨。
建虏在辽东做的事情,也被翻了出来,杀穷鬼、杀富民之说,再次广为流传。
主持皇家乐团的李玉,更是趁此机会,推出了精心编写的话剧戏《辽东血》。
这部奉皇帝命令编写的戏剧,是为了明年的辽东大战做动员。
戏中三个主角,分别以毛文龙、李永芳、刘兴祚为原型,讲述辽东汉人面临建虏时的不同选择,颂扬反抗的毛文龙、反正的刘兴祚,唾弃李永芳等汉奸。
因为“事俱按实”,取材自真实事迹,主笔的李玉又非常擅长写历史剧。《辽东血》一经推出,就受到民众好评,演出场场爆满。
很多民众从中了解到辽东汉人的苦难、建虏犯下的血债,认识到什么是华夷大防,明白什么是华夷之辨。
消灭建虏为辽东汉人报仇的呼声不绝于耳,甚至有热血的民众,主动从军去辽东作战。
艾南英提出的华夷大防,也迅速成为华夷之辨的主流。郝经、许衡等元朝儒者支持夷狄正统的观点,受到民众唾弃。
但是他们提出的“能行中国之道,则中国之主”,仍旧有一些人认可。元世祖忽必烈的地位,仍旧悬而未决。
这些人认为元世祖既然能行汉法,那就是中国的皇帝。元朝也是正统,继承宋金的地位。
另一些人则坚持“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认为元世祖做的再好,也不是中国的皇帝。
两拨人谁都说服不了谁,又争论到朝堂上。朱由检考虑之后,让他们在自己面前举行廷议。打算彻底确定这个问题,明确元朝和元世祖的地位。(本章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