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导之事,非一人之力,众志成城,方能取胜。”
“又何须必计较先后乎?”
后半句自是说给鲜于辅等人听的。
鲜于辅等众皆畏李翊,乃纷纷拱手赔罪。
李翊则正式授徐庶为行军向导,兼领军司马。
令徐庶独领一支三百人的小队,负责探路引道。
大小三军,正式起行。
车马、辎重数千辆,紧随其后,望前进发。
大军行了一月之久,这才进入辽西。
大伙儿这才明白为何东北是苦寒之地,他们从南至北赶到辽地。
中间能够明显的感觉到人口的减少。
此前行不至十里地便能见着人家,如今纵是赶了百里路也未必能看到人烟。
唯一能见着的,
只有黄沙漠漠,狂风四起。
道路崎岖,人马难行。
行了这一月之路了,军旅生活苦不堪言,将士们皆有回军之心。
李翊乃命人杀牛宰羊,犒赏军士。
将士们躁动不安的心,这才稍止。
但李翊知道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
自到了辽地之后,他的行军速度都慢了下来,完全比不得在中原赶路。
于是李翊乃问徐庶,还有多久能到柳城?
徐庶乃答:
“再往前不远,便是临渝,君侯可以在那里权歇人马。”
李翊大喜,命哨兵将这个消息传讯给全军将士。
将士们欢喜,抓紧赶路。
黄沙漫天,风似刀割人脸。
终于赶到临渝,算是见着人家了。
临渝已经没有了长官,只有几名里正,见李翊大军到来。
组织乡里百姓蒸饼,拿来犒赏军士。
李翊命赏黄金百两,以告谢乡民。
又问里正,此去多远能到柳城?
那里正竟用十分诧怪的眼神望李翊,道:
“……君侯竟要去柳城,若从临渝出发,走滨海道,少说有三百里路。”
“这三百里,只恐君侯见不着一户人家。”
“不若就此罢兵,回南方去罢!”
李翊乃笑道:
“多谢老人家好意,只是翊既将兵到此,绝无空手而还之理。”
“若不拿下二袁儿,翊誓死不回河北。”
李翊为了此次军事行动,可谓做足了准备。
如果此时退兵,那么将前功尽弃。
若任由二袁儿养成气力,将来乌桓骑兵一定会时常骚扰幽州。
如此一来,老刘的后背将永无宁日了。
里正微微一惊,望着李翊久久不能言。
沉吟半晌,才缓缓感慨道:
“……君侯真丈夫也!”
里正感念李翊的决心,乃为李翊指明了一条道路。
“不瞒君侯,出了临渝往东,便是滨海道。”
“此地夏秋之时常有水患,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
李翊点点头,暗忖此与元直教我之言相同。
老者的声音还在继续:
“旧北平郡治在平岗,道出卢龙,可直达柳城。”
“自建武年间以来,此路陷坏断绝,垂今二百载矣。”
“虽然如此,仍有微径可以通行。”
不想本地土人,竟为李翊指明了另一条可以通往柳城的道路。
李翊大喜过望,再命人赐这老者百两黄金。
老人坚辞不受,“前君侯所赐甚厚,恩惠过矣。”
“况临渝人烟稀少,纵有黄金万两,亦无处使去。”
“只盼君侯早日克敌,使外地游子免遭辛苦。”
李翊微微一愣,旋即恭恭敬敬向老者作了一揖。
“老人家放心,待翊平定乌桓之后。”
“必使辽地三郡,与内地无异。”
说起来,临渝其实就是后世的山海关。
东北早晚要开发的,并且由于辽地三郡的特殊的地缘位置,使其有着得天独厚的政治地位。
早在汉宣帝时期,乌桓人便扮演了边疆哨兵与打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