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丞相觉得此议可否?”
李翊点了点头,“如此最好。”
“先以王公之礼相待,赐万户食邑。待大典之后,再徐徐更易。”
“此外,当尽快选定吉日。”
“在雒阳南郊筑坛受禅,以示正统。”
如何妥善安置刘协,是整个齐国高层一晚上都在讨论的重点。
虽然同为面子功夫,但比起历史上的曹魏封公,刘备还是选择了给刘协封王。
一方面曹魏那个是真的改朝换代,刘姓不方便继续当王。
但却也给了刘协凌驾于诸侯王之上的顶格待遇,所以与封王其实没什么区别。
但刘备承继大统,仍然承继的是“汉”家江山。
所以并不需要避那个讳,而是能够直接给刘协封王。
商议既定,李翊命华歆再次进宫,让天子着手准备退位诏书。
当华歆见到刘协时,刘协直接取出了一封早已写好的诏书。
交给华歆,让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宣读。
众官齐上朝堂,恭敬听着。
华歆朗声读道:
“朕以凉德,嗣守鸿基,二十有二载。”
“上不能安宗庙,下不能济苍生。”
“夙夜忧惕,如履薄冰。”
“今海内崩离,生民涂炭,非朕眇躬所能振举。”
“察齐王玄德,帝室之胄,圣质仁明,功盖寰宇,德被兆民。”
“天心既属,人心攸归。”
“朕思汉祚绵长,必待贤主。”
“是用钦若天道,逊位于贤。”
“夫唐虞禅让,千古称颂,周召共和,万世流芳。”
“今以神器付托,非唯顺天应人,实欲汉祀永续。”
“齐王其毋固辞,速正大位,以副朕怀,以慰民望!”
诏书宣读完毕,李翊又吩咐王朗代王作表,自称德薄。
请别求大贤以嗣天位。
表文书好后,上交给刘协,刘协览表。
心中惊疑,顾谓群臣问道:
“齐王谦逊,不可受禅,如之奈何?”
华歆乃解释说道:
“齐王当年受王爵之时,亦曾三辞而诏不许,然后受之。”
“今陛下可再降诏,齐王自当允从。”
于是刘协乃再次草拟诏书,遣高庙使张音,持节奉玺至齐王宫。
高声宣读:
“咨尔齐王,上书谦让。”
“朕窃为汉道陵迟,为日已久。”
“幸赖齐王,德膺符运,奋扬神武,芟除凶暴,清定华夏。”
“今王缵承前绪,至德光昭,声教被四海,仁风扇八区。”
“天之历数,实在尔躬。”
“昔虞舜有大功二十,而放勋禅以天下。”
“大禹有疏导之绩,而重华禅以帝位。”
“汉承尧运,有传圣之义,加顺灵袛,绍天明命。”
“使行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皇帝玺绶,王其受之!”
张音宣读完诏书以后,笑盈盈地走至刘备跟前。
“齐王千岁,这下可以受诏了。”
“下官在这儿提前恭喜您嘞。”
话落,便朝刘备郑重一揖。
刘备接招谢恩,李翊在旁侧提醒他道:
“虽二次有诏,然终恐天下后世。”
“王上宜再作一辞。”
“可命张音赍回玺绶,却教华歆令汉帝筑一坛,名受禅坛。”
“择吉日良辰,集大小公卿,尽到坛下。”
“令天子亲奉玺绶,禅天下与王,便可以释群疑而绝众议矣。”
刘备从之,即令张音赍回玺绶,仍作表谦辞。
至四月初九,雒阳南郊,已拔起三丈高台。
五色土分筑四方,青旗招展,黄钺森列。
刘协玄衣纁裳,头戴十二旒冕,缓缓登上受禅台。
台下文武百官、黎民百姓黑压压跪了一片。
刘备着诸侯冕服,立于台下。
但见刘协从侍中手中接过诏书,朗声诵道:
“朕闻天命靡常,惟德是依。”
“今神器更易,归于有德……”
待漫长的诏文诵毕之后,太常卿奉上玉玺。
刘协双手捧玺,步下高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