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子玉你,亦未寝。”
李翊暗想,他为什么未寝,你心里没点数吗?
李翊缓缓斟酒:
“……臣已知晓。”
窗外秋风呜咽,仿佛带着江南百姓的哀哭。
“臣愿以全家性命担保,陈元龙绝无二心。”
“此刻若调兵防备,反逼忠臣生变!”
“愿陛下以大局为重,勿要在此多事之秋,多生事端,自乱阵脚。”
刘备沉声说道:
“朕非猜忌之君,也了解陈元龙的为人。”
“然史书斑斑……”
“灭吴之功,还有二十万大军在前线。”
“朕虽不想疑,但仅凭此现实,便足以令朕寝食难安了。”
话未说完,忽闻更鼓声破空而来。
三更天了,炭盆里爆出最后一点火星。
“爱卿明察秋毫,但你要明白。”
刘备目露精光,表情十分严肃。
“朕是一国之君,万民之主。”
“再不能像以前那般,感情用事了。”
“朕必须为社稷计,为万民计。”
“按理说,这些话,朕本不该对你说。”
“但你与朕情同手足,从不相疑。”
“以卿之才智、成熟稳重,除卿之外,朕再难找到第二个可共言语之人。”
说到这里,刘备又是一声叹息。
他颓然坐下,抚着额头,似乎有些焦头烂额了。
“破吴功高,拥二十万貔貅。”
“若生异心,江南恐再陷血海!”
“昔卿力主先灭吴,今吴已亡,该当如何?”
李翊徐斟热酒:
“吴虽灭,江南遗民犹食糟糠,衣不蔽体者十之五六。”
“臣以为当开仓赈饥,缓图其后。”
“非臣推诿。”
李翊正色奉觞。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
“今吴地世族暗结,山越未宾。”
“若急收兵权,恐生大变。”
“愿陛下假臣三月,必使江南真正归心。”
月光映得刘备须发皆白:
“三月后待如何?”
“……至少让江南百姓,先熬过这个冬天再说。”
微微一停顿,李翊似想起什么事。
“……既然陛下来找老臣了。”
他缓缓放下酒盏,青瓷底托叩在紫檀木案上发出轻响。
“老臣这里亦有要事禀奏。”
刘备执壶为首相斟酒,琥珀色的酒液在盏中漾开涟漪。
“李相但说无妨。”
李翊自袖中取出一卷帛书:
“数日前梁王与鲁王在温县起了争执,竟为是否诛杀孙鲁班之事险些兵戈相向。”
他展开密报,小心翼翼呈给刘备。
“鲁王主张立斩吴国公主以震慑江东余孽。”
“梁王却以‘杀降不祥’力谏,二人当庭拔剑相向。”
“哦?竟有此事?”
刘备轻笑出声,指尖轻扣案几。
“朕这两个儿子名为监军,倒教爱卿派人监看着了?”
李翊蓦然抬头,几根银须在烛光下如雪浪翻涌。
“陛下不亦遣绣衣使者监视前线乎?”
“想必早已知晓此事。”
“臣只是顺势将此事奏禀罢了。”
他向前倾身,酒盏在掌中微微摇晃。
“老臣敢问陛下,如何看待二王僭越之事?”
“年少气盛,原是常情。”
刘备执盏浅啜,目光越过窗棂望向南方。
“当年朕与云长、益德在涿县相识之时,不也常为军策争得面红耳赤?”
“可几十年过去,你看我三兄弟之间,情谊有半点减损否?”
“未有也!”
“只变得更加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