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明鉴。”
“司马丞相与齐国首相李翊有灭族之仇,毁家之恨。”
“此次北伐,恐私心重于公义。”
司马懿面色不变,从容应答:
“公私本是一体。”
“诸葛亮犯我疆土,李翊毁我家园。”
“此既为国仇,亦为家恨。”
“臣为国家讨贼,兼报家仇,有何不可?”
谯周泣谏道:
“……丞相!”
“如今中国强盛,带甲百万,粮草如山。”
“我益州疲敝,地狭民贫。”
“妄想以一州之地克复九州,岂非痴人说梦乎?”
“大胆!”
司马懿勃然变色,“岂可出此大逆不道之言!”
“王业不偏安,伪帝不能容。”
“今刘备篡位,天子蒙尘,困于中原。”
“正是臣子肝脑涂地之时,岂可因艰难而避退?”
曹叡见状,乃打圆场道:
“二卿所言,皆为国事,不必争执。”
转而又问群臣。
“众卿以为如何?”
大将军曹真出班:
“臣以为谯太史言之有理。”
“前岁南征,虽得胜而归,然士卒疲惫,粮草消耗甚巨。”
“若再北伐,恐民力不支。”
“司马丞相所请,理应再缓两年。”
骠骑将军曹休却道:
“……不然。”
“用兵之道,贵在出其不意。”
“今齐人重心,皆在江南。”
“趁其主力未归,正可一鼓而下。”
双方争论不休。
他们三人都是曹丕留下的托孤重臣,手中各自的权力都不小。
故司马懿这个丞相,也不能像孔明那般,说一不二。
更别提,“事无巨细,咸决于亮”了。
至少在出兵北伐这件事上,他还得看曹真、曹休的脸色行事。
最后一名托孤大臣赵俨终于开口,他缓缓说道:
“老臣观丞相北伐之策,非为一时之意气。”
“驻军汉中,观衅而动,实是老成谋国之举。”
“若得天时,可进则进。”
“若失地利,可守则守。”
“如此方为万全。”
司马懿向赵俨投去感激一瞥:
“赵公深知吾心。”
谯周仍欲再谏,曹叡已下决断:
“寡人意已决,准丞相所奏。”
“即日整备军马,北伐中原,诛灭伪汉!”
退朝后,司马懿独留殿中。
曹叡关切道:
“丞相可知寡人为何准奏?”
司马懿躬身:
“……臣愚钝,请大王赐教。”
曹叡背着手,叹道:
“非为北伐必胜,实因益州地狭。”
“若不出攻,必坐以待毙。”
“此乃以攻代守之策也。”
司马懿感慨:
“大王圣明!实不相瞒,臣此次北伐,意在夺取陇右粮道。”
“得陇右,则可图关中。”
“得关中,则可图中原。”
“此乃持久之计。”
章武十年春,成都北门外十里。
旌旗蔽空,甲胄耀日。
魏王曹叡亲率文武百官,为丞相司马懿北伐饯行。
曹叡执司马懿之手,忧形于色:
“……丞相此去,万事小心。”
“诸葛亮非易与之辈,其用兵如神,丞相当慎之。”
司马懿慨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