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上勿忧。”
“去岁冬月,臣曾遣偏师出斜谷试探。”
“诸葛亮果然经天纬地之才,其在关中屯田练兵,法度严明。”
“若任其坐大,必成心腹之患。”
“此时北伐,正当其时。”
曹叡颔首,忽问:
“丞相此番布置,可曾周全?”
司马懿从容奏对:
“臣已命曹休总督御林军马,镇守成都。”
“邓艾为参军,参赞军机。”
“张裔为长史,掌丞相府事。”
“尹默为博士,典章制度。”
“郤正为秘书,文书往来。”
“谯周为太史,观天象吉凶。”
“文武百官百余员,共理蜀中政务,绝不有失。”
此时,太史令谯周趋前再谏:
“丞相!臣昨夜复观天象。”
“紫微晦暗,将星偏移。”
“北伐之事,还请三思!”
司马懿不悦:
“太史何其迂也!”
“用兵之道,岂能尽赖天象?”
转而向曹叡,“王上,臣已安排妥当。”
“若诸葛亮出兵堵祁山,臣则取道斜谷。”
“若诸葛亮守渭南,臣则兵分两路,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曹叡叹道:
“丞相谋略,寡人自知之。”
“然诸葛亮多谋,丞相还须谨慎。”
司马懿颔首,遂向曹叡拜别:
“大王保重,臣此去必破国贼,恢复中原!”
三军开拔,旌旗蔽野,戈戟如林。
六万大军迤逦北行,烟尘滚滚,声势震天。
不表。
……
建业吴宫,李翊的南巡已近尾声。
这日清晨,梁王刘理与鲁王刘永奉召入宫。
“参见相爷!”
刘永恭敬行礼。
“姨父安好。”
刘理则因姻亲之故,以亲戚相称。
李翊端坐堂上,目光如炬:
“本相听闻,南征之时。”
“你二人因孙氏之女一事,险些兵戈相向,同室操戈?”
“如此左右手互搏之事,不知确否?”
二人脸色骤变。
刘永急不可耐,抢先告状道:
“回相公,当时孙鲁班负隅顽抗。”
“小王欲斩草除根,奈何三弟执意阻拦!”
刘理却不慌不忙,待李翊目光转向自己,方从容道:
“甥儿只是秉持父皇仁德之政,优待俘虏。”
“孙氏既降,何必赶尽杀绝?”
刘永见势不利,急忙辩解:
“区区一女子,能掀起什么风浪?”
“愿相公明鉴!”
李翊捋着颔下胡须,沉声道:
“……祸患常起于细微。”
“然此事既过,陛下也不愿见你兄弟失和。”
二人对视一眼,连忙称是。
“本相此来,另有要事。”
说着,李翊从怀中取出一封诏书。
二王早有心理准备,目光灼灼地望着。
因为战事已经结束,朝廷却没有旨意让他们各回封地。
那么显然,是对兄弟二人在江南另有安排。
这小半年时间,二人都在猜想,他们会被封到哪里。
虽然江南之地,经过孙氏的开发,已经摆脱了瘴疠之地的恶名。
可饶是如此,各地贫富差距依然很大。
比如吴地就很富,而庐陵等群山、沼泽环绕之地就相当贫瘠,人烟稀少。
所以对江南的封赏,具体在何地是非常重要的。
“陛下有旨,念你二人南征有功,特予改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