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颔首:
“……正欲委你此任。”
“不过……文长那边,还需妥善安抚。”
姜维略显迟疑:
“魏将军献此奇策,若不让其参与,恐怕……”
诸葛亮叹息道:
“文长虽勇,然性刚而矜,与同僚多有不睦。”
“偷渡阴平不单需要智勇,更需要强大的信念以团结将士。”
“阴平道上,艰苦异常。”
“若无凝聚力,恐生变故。”
言外之意,诸葛亮认为可以算魏延的献计之功,但不能让他去。
因为偷渡阴平不单单需要的是智勇,更需要的强大的信念。
要能够团结众将士,将他们拧成一股绳。
魏延虽然善待士卒,但与许多人同事都处理不好关系。
阴平的艰苦生活,更需要领导的凝聚力。
而魏延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姜维恍然:
“丞相深谋远虑,维明白了。”
“你去准备吧,七日后便出发。”
诸葛亮从案几取出一枚虎符。
“持此符可调动三万精兵。”
姜维郑重接过虎符,躬身退出。
次日清晨,校场之上,姜维站在点将台上,面对黑压压的将士。
“诸位弟兄!”
姜维声音洪亮,“今日有一桩九死一生的差事,需要敢死之士。”
“我们要走阴平道,翻越摩天岭,直插成都腹地!”
“这条路,悬崖峭,栈道残破,稍有不慎就会粉身碎骨。”
“而且粮草有限,很可能饿死途中。”
“愿意随我去的,向前一步!”
场中寂静片刻,随即响起雷鸣般的回应:
“愿随将军!”
“誓死相随!”
然而,经过一番筛选。
最终清点人数时,只有两万五千人愿意前往。
姜维正在发愁,忽见一队金甲侍卫簇拥着刘永走来。
“伯约将军!”
刘永朗声道,“孤愿与你同往阴平!”
姜维大惊:
“殿下万金之躯,岂可涉险?此事万万不可!”
刘永豪迈大笑:
“大丈夫立功名,得死于沙场者幸也,何惧一死?”
“况且……”
他压低声音。
“孤常欲效班超故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今日正好践行此语!”
姜维还要再劝,刘永摆手道:
“将军不必多言。孤意已决!”
随即转身对身后侍卫下令,“尔等即刻编入姜将军麾下,听候调遣!”
这批精锐亲卫的加入,正好凑足了三万之数。
姜维见事已至此,只得应允。
当夜,刘永在行馆中坐立不安。
白日里的豪言壮语犹在耳畔,但想到阴平道的凶险,不禁手心冒汗。
侍卫长陈宵坚持,便关切地道:
“殿下若是后悔,末将可去与姜将军明……”
“不!”
刘永猛地站起,“孤既然在众人面前立下誓言,岂能反悔?”
“况且……”
他走到窗前,望着满天星斗。
“太子有诸葛亮支持,越王得父皇宠爱。”
“孤若再不搏一把,这辈子就只能做个闲散之王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