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自己也承认,他偷渡成功,靠的是勇气、智慧、魄力,以及自己的领导力。
但偷渡成功之后,能顺利取下江油、涪城这两座重要的蜀魏关隘。
那完全就是老天在眷顾他姜维了。
此时的曹魏已十分腐朽,已经成为事实的事情不容假设。
证据就是江油、涪城被汉军兵不血刃得到。
如此一来,形势对曹魏而言便急转直下了。
涪城的失陷,使这座城成为了姜维的补给基地。
姜维部队从死地中恢复。
进可取成都,退可夹剑门。
可以涪城的占领,已经宣告了姜维的战略已经实现了一半。
姜维能兵不血刃的占领涪城,不可否认有很大的运气成分。
但是他的主观作用才是决定性因素,那就是“奇”。
可以想象,马邈一直听北线汉军大兵南下。
汉中失守,邓艾在沓中战败,退守剑阁。
曹魏已经到了危亡时刻。此
时任何蜀魏的地方官都知道,此时的魏室政府已经相当腐败。
曹叡并非不想解决魏室的腐败问题。
可先辈们留下的历史遗留问题,实在是太严重了。
本身曹操就得国不正,又是通过和蜀地豪族妥协,才换来的统治权。
而曹丕与司马懿主政的蜀锦、糖坊虽然一度为魏国带来了海量财富。
但却是虚假的繁荣。
现在曹叡一朝,不得不为父辈们所犯的错误而买单。
更要命的是,随着司马懿与邓艾的频繁北伐。
导致魏国大量人才战死、流失。
曹叡纵是想要改变格局,也实在没有一个好帮手。
干脆,他自己也开始摆烂,听天由命了。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上层统治者尚且如此,那么可以想象,蜀地的地方官员心中是何等的惴惴不安。
尤其此时,汉军像从天上掉下来一样出现在自己面前,那么马邈肯定得慌神。
也许他是在慌乱中不明不白的投降了姜维的“先登”。
也许他压根认为曹魏就要亡了,干脆明哲保身。
又或者他在慌乱中觉得是汉军早就打败了剑阁的主力,直接攻到了涪城,所以只有投降。
但不管哪一种,“奇”字才是轻松取胜的根本原因。
正如李相爷时常的那句话: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魏国在此根本就没有多少人马。
但魏国暂时还没有灭亡。
它还有成都全师在,完全可以一战。
但是姜维也明白,自己是没有退路的。
他必须勇往直前。
此后数日,捷报如雪片般飞来:
“报——五城关守将开关献降!”
“报——德阳豪族捐粮万石!”
“报——洛县义民擒魏官来献!”
而姜维的汉军部队,也从原来的两千疲敝之师,渐渐壮大成为了万人之师。
秋阳初升时,万人阵列肃立如林。
姜维闻言纵身跃上战马,万人阵列霎时肃静。
但见他剑锋北指,声震九霄:
“传令——兵发成都!”
秋风卷起青龙氅,猎猎如展翼的玄鸟。
不知谁先唱起了《大风歌》,渐渐万人应和,声浪惊飞满山雀鸟: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在震天歌声中,姜维勒马回望逶迤如龙的行军队列。
他对身旁的刘永轻声道:
“殿下现在可明白了?我们得的不是万军,是四百年炎汉正气。”
“要赴的不是战场,是李相爷与陛下当年未竟的《隆中对》。”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