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其他小说 > 退位让贤 > 第四百三十五章 人事与财政的革新,斩除积弊!

第四百三十五章 人事与财政的革新,斩除积弊!(2 / 4)

对此,朱允熥心中清明如镜。

若大明开启证券市场,引领社会全面迈向资本与工业并存的新纪元,而官府却未能顺应潮流、及时革新自身的治理模式,整个国家必将陷入混乱不堪的泥沼,秩序崩塌,民心难安。

放眼真实的历史长河,无数王朝的兴衰都印证了这一点。

绝大多数统治政权在时代转型的关键节点上,因未能适应巨变而被历史的洪流推翻,或重建新生,或就此殒地。

运气青睐者,乘势而起,踏上飞速发展的坦途。

时运不济者,则自此沉沦,难以翻身。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势不可挡,若不顺势而为,便只有粉身碎骨一途。

如今朱允熥,正以雷霆之势推动大明的资本化与工业化的浪潮,其进程之迅猛,远超历史上任何一国的脚步,疾如风驰电掣。

若依循原本的节奏,国家尚能赢得些许喘息之机,留出一段宝贵的时间去试探,摸索前路。

这也是历史上正常的发展转迹。

可如今,他选择让大明这条船全速疾行,一年便相当于自然发展下的十年,甚至几十年,上百年,这意味着,大明已无暇在黑暗中缓慢探路。

朱允熥只能凭借自己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从一开始便站在顶层设计的制高点上,重新锻造大明的官僚体系。

若非如此,后果将不堪设想,付出的代价或许高昂到难以估量,甚至动摇国祚根基。

事实上,早在先前,针对衙役的改革已悄然试水,小规模铺开。

当初裁撤卫所军时,一些将领与士兵被安置为地方衙差,便是这一变革的缩影。

除了锦衣卫这类特殊机构得以保留,并转型为政务处直接管辖的武丁体系的一部分,其余卫所的将领与士卒,退役后转任衙役者不在少数。

这些身经百战的军人,褪去戎装,换上公服,走入市井巷陌,维持秩序,初显成效。

然而,这一点点,远不足以支撑他的宏伟蓝图。

朱允熥心中的愿景,是将所有衙门的人事管理彻底正规化,纳入严密的制度框架。

他要让每一道政令的执行者,从上至下,皆如齿轮般精密嵌合,运转有序,不留一丝纰漏。

让大明朝廷对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丝毫也不落后于资本化、工业化的速度,甚至更进一步,比肩后世现代社会。

唯有如此,大明才能在这场前所未有的时代洪流中屹立不倒,迎来真正的盛世光芒。

这场变革中,最核心的两大支柱,一是人事的严密掌控,二是财权的彻底清整。

所有的政府雇员,皆须纳入朝廷的统一管辖,不容地方官员随心所欲地私自招募、任意安置。

此举在深层意义上,乃是为斩断贪污受贿的根须,遏止以权谋私的暗流。

一位官员自身或许能秉持清正廉洁的风骨,可他身旁之人却未必有同样的操守。

每当朝廷新任命一位官员即将赴任,总会有一群人蜂拥而至,寻门路、攀关系,恳求担任门房、轿夫、厨役,乃至谋取各种杂差。

而这些随从仆役的薪资,正常而言,朝廷是不出钱的,皆需官员自掏腰包。

那么,官员的钱又从何而来呢?

须知,即便朱允熥登基后大幅提高了官员的俸禄待遇,他们的薪水虽有所上涨,却远远不足以负担如此庞大的随从开支。

这其中的隐秘,说出来能令人瞠目。

那些追随官员赴任的仆役,竟多是分文不取、自愿效力的。

即便如此,在上任官的手底下觅得一份杂差,仍是千难万难,人人争破头颅。

往往需通过官员的至亲好友、宗族姻亲,层层打通关节,方能挤进这“分文不取”的随从行列。

世人熙熙壤壤,皆因利来利往。

这些仆役当然不可能真的去“助人为乐”,无偿为百姓服务。

他们随官员踏入地方官府,都是奔着从中渔利去的。

最新小说: 庶子之征 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 妻妾同娶:重生后我当场改嫁渣男他爹 装傻三年:从状元郎到异姓王 你们都追女主?那女魔头我娶走了 这个召唤师简直离谱 无极! 嘴毒天幕:专讲黑历史 快跑,他是贱灵根,不是剑灵根! 拥有两大神通的我,长生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