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棉花、天然橡胶,以及林木、药材乃至各类矿产,皆如滔滔江水般,源源不断地涌入中土。
除了粮食以外,各种原料经由大明工厂的进行加工提炼,转化为种种精良的工业制品。
但其中绝大多数仍优先满足大明本国所需,仅有极少一部分流向海外,供出口之用。
粮食自然是直接供给了大明百姓。
因此,尽管大明的工业品声名远播、畅销诸国,贸易图景看似繁荣,实则由于进口规模庞大,当前的大明仍处于“入大于出”的贸易状态。
换句话说,如今的大明,实际上正承受着极为庞大的贸易逆差。
但这一点,并不令人担忧。
因为,大明出口的真正核心商品,从来都不是器械布帛,而是“大明宝钞”!
一旦将“大明宝钞”这一项计入贸易,大明的贸易逆差便瞬间消弭无形。
毕竟,无论是资源采购,还是对南洋诸国的投资、贷款,大明所支付的,皆为本国大明银行发行的宝钞。
除了直接采购物资,大明还在南洋诸地设立矿业公司、开办商号、修筑码头、购置房产与土地,甚至深入本地开展各类资本投资。
这些支出的资金量,其总额早已远远超大明一年所进口物资的总值。
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笔天文数字。
除此之外,还有给南洋各国的“贷款”。
支撑这一切的,依旧是那一张张“大明宝钞”。
有“大明宝钞”做支撑,钱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就是一个数字而已。
要多少,印钞机就印多少。
当然,并不是真的能随便印。
只不过,现在海外诸国对大明宝钞的需求量极大,印钞印起来,也基本上没有太多的限制了。
老朱通过“西巡”之,意在以武力迫使西域诸国开放门户、解禁资源、接受和大明经商往来。
朱允熥则是以柔克刚,通过金融、文化、舆论与贸易并举的方式,将大明的影响悄然渗透进更广袤的疆域。
当然,所有这一切策略的根基,始终是令南洋诸国望而胆寒、又由然生敬的大明军队。
南洋诸国之所以愿意开放门户、主动求商、甚至对本国市场敞开大门,最核心的原因,并非贪图利益,而是畏惧。
畏惧大明恐怖的的军事实力。
与其与虎谋皮,不如与龙共舞。这是他们的共识,也是他们不得不作出的抉择。
这才有了后面的大好局面。
只不过,按照朱允熥的规划与部署,大明的军事力量,更多承担着威慑的职能,而非轻率动用的利器。
在南洋诸地,大明海军已设立了多个战略性基地,用以驻扎部队、维修战舰、补给粮食和弹药,形成一道道稳固的海上屏障。
这些基地不仅是军事枢纽,更是大明国威的象征。
大明海军会经常举行声势浩大的实战演习,演练场面震天动地,炮声如雷贯耳,惊涛骇浪间尽显杀伐之气,令观摩者无不心惊胆寒。
每逢军演之日,大明还会特邀南洋诸国的重要官员前来观摩,让他们亲眼见识大明海军的强大,将他们心中对大明的敌对之意消除在萌芽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