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魏明是在华侨公寓住的,小红也在。
她心情不太好。
“哥,你说我还算神童吗?”
“咋的了。”
魏明端坐在电脑前,正在创作新的英文,《第九区》的收尾工作结束后梅琳达就要自立门户了,自己得给她写一部能好卖的英文。
小红拿着一份《中国青年报》,让他看上面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介绍了一个叫秦志斌的15岁华裔美国儿童考上了剑桥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标题上大大的“神童”两个字刺痛了小红。
“我今年16岁了,才大二,就算明年考上斯坦福的研究生,那也17岁了,比人家大两岁呢!”
魏明哈哈一乐,就这。
他拉着小红坐在自己对面:“你的聪明肯定是没问题的,哪怕是在人才如云的清北也是拔尖儿的人才,而你要等到17岁才能读上研究生,不是因为你比他笨,而是因为你小时候没有接受到很好的教育资源,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你现在追赶也不迟啊,努努力争取20岁博士毕业,当个大学教授。”
二十岁的大学教授?魏红想一想都觉得兴奋,顿时有了目标。
“嗯!哥,我明年就去美国读书,到时候你陪我!”
“肯定的啊,我怎么能放心你一个人在国外呢。”
把魏红哄走后,魏明拿着那份报纸细看起来。
青年报如此大张旗鼓地报道一个海外华人的神童,这肯定是一种信号,估计很快少年班的就要在全国开花了。
现在其实只有中科大才有少年班,那是78年在李政道的倡议下建立的,为的是给祖国储备高端科技人才,后来这些高端人才有的成了美国的人才,有的回国当了教授或者创业,还有出家为僧的。
而秦志斌的报道在中国走红后,全民掀起神童崇拜,清华北大等名校纷纷跟进开办少年班,父母们都在为“制造”神童而着迷,自然也发生了很多啼笑皆非的故事。
魏明继续写自己的,第二天一大早,他接到了梁晓生的电话。
“魏老师,我们于厂长回来了,她请你过来聊聊。”
魏明:“好嘞。”
今天太阳很好,魏明骑上座子有些发烫的摩托车来到了北影厂大院里的儿影厂。
当他走进于兰厂长的办公室时,发现汪阳厂长竟然也在,另外还有一个是跟他有过几面之缘的上影副厂长石方禹,他一个上影厂的人跑到这里来干嘛?
不过三位厂长一起面对魏明,这是要三堂会审啊,魏明知道,这样的阵容不管成与不成,今天肯定会给自己一个说法。
汪阳厂长首先开口道:“昨天文化部刚刚开了一个会,以后石方禹同志就是文化部下属的电影局局长了,七月一号正式履新,所以老于跟我说起你这件事,我就把石局长一起叫来了。”
前几天还在跟龚樰聊《大桥徐桑楚的班,没想到接过了电影局这一摊子事。
石方禹笑道:“咱们跟魏老师都不陌生,就开门见山吧,我听于大姐说,你要自己导演这部《放羊班的春天》。”
“是的。”
石方禹看了看左右两位:“难怪不肯交给谢进导演,原来是这个原因啊,那谢导输得不冤。”
于兰笑道:“原来还有这段往事?”
汪阳也道:“看来打从一开始你就想着自己拍了。”
魏明点头,确实如此,他不会做全职导演,可如果玩玩票的话,他觉得这部自己写的很合适,简单,纯粹,传递了自己喜欢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