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北顾认真地把十道贴经题的答案都先在草稿纸上写了一遍,確认无误后,誊写到了试卷上。
这个过程没费多少时间,而陆北顾能感受到,在正前方,有目光始终在关注著他.
不过陆北顾並不好抬头,殿试是有严格的礼制规矩的,若无允许,不得擅自窥探天顏,冒犯君王。
故此,他也只能低著头熬时间,心里也开始琢磨起了昨天的事情。
宋庠已经给他分析了,像是昨天的那种情况,宫內的內侍,为了躲避皇城司必然存在的监视,一般来讲,通常是无法將宫內的信息迅速传到宫外的。
故而哪怕是位高权重如贾昌朝,昨天也同样处於乾等的状態,等待著谋划成或不成,而无法及时从宫中得到消息,他与宫內的联繫,不可能如宫外的田况给宋庠送消息那般畅通。
但今天就不一样了,今天贾昌朝必然会得到消息,大概率也就会有后续的谋划出现。
所以陆北顾也不能傻等著,如果等他考完殿试之后,官家下旨给开封府让他按照规矩接受调查,那么他就得跟著去开封府一趟,到时候该找谁,怎么说,都是需要提前细细思量的。
而对於陆北顾来讲,他其实反而很期待这次接受调查。
因为在陆北顾看来,贾昌朝的陷害不是没有破绽的,或许对方自觉能够消灭可能存在的人证物证,但他认真推理过后,觉得还是有机会抓住蛛丝马跡来进行反击的。
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开封府得反过来配合他。
说实话,这很难做到。
因为他虽然与包拯见过,但两人其实也谈不上有什么交情,甚至在热气球一事上,陆北顾对包拯还是有所隱瞒的,所以他完全无法確定开封府主官包拯对他是个什么態度。
故此,在陆北顾的计划里,就没有把包拯当做他“反客为主”的点。
“好在,还有他的副手王安石。”
陆北顾心中暗暗思忖,到底该如何说动眼下正处於仕途上升期的王安石,来冒著风险帮助他去查此次陷害事件呢
这位未来的“拗相公”,出了名的不贪財不好名,几乎是个没有弱点的人。
而陆北顾跟王安石的交情,虽然因为青松社的存在,比之他与包拯的交情要好一些,但仅凭交情,是不可能打动王安石的。
想要王安石用其手中的权力帮助自己进行反调查,那么陆北顾必须要拿出足以打动王安石的东西。
想到这里,陆北顾陷入了沉思.
在他刚想出些眉目时,一阵类似编钟的声响,便响起了。
內侍们开始安静而迅速地將殿內考生的贴经卷子收上去,隨后,將墨义的卷子发了下来。
跟宋庠和冯京在考前告诉他的一样,殿试的墨义跟省试的墨义完全不一样。
这种不一样,倒不是墨义题目不从《春秋》和《礼记》里面出了,也不是题目难度有什么明显变化,而是题目形式和考察的主要方向都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