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也说说。”顾元亨道。
“有什么就直接说,没有外人。”
“好,我就说说本地人才,前些年我们是培养的不少人,不过因为各种原因走掉了一批,不是因为我们的待遇不好,也不是因为的我们的技术不先进,而是他们向往欧美。”顾元亨说着叹了口气。
“我这边也一样。”咸兴尧道。
“那你们有没有想过办法,或者找到根子上的原因”
“办法自然是想过,可是效果不大。”顾元亨道。
“还有个问题比较严重,那就是技术流失,虽然签了保密协议和竞业禁止协议,可那是在香江,他们出去后我们拿他们没什么办法。”
“所以我们的法律部分还是有所欠缺的咯。”何雨柱皱眉。
“是这样。”几人异口同声道。
“行,我知道了,今天我们就是讨论怎么解决这个事情,不然长此以往,人才留不住,研究出来的新技术也可能外泄。”
何雨柱起身拿起笔,在黑板上写下了两个词:“引进”与“本土”,又在中间画了一条线。
然后开口道:“问题摆出来了,根子也摸到了一些。向往欧美的大环境我们暂时改变不了,但黄河不能坐以待毙,必须建立一套能吸引人、留住人、用好人、护住成果的体系。今天,我们就要讨论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先说引进,兴尧说得对,光靠挖人不是长久之计,成本高、风险大、融合难。我们要转变思路,把‘引进’变成‘融入’和‘扎根’。”
“我就拿新加坡的皮特森团队举个例子。”
何雨柱又在黑板上写了几个字,‘顶级人才’。
“我给出这么高的评价可能你们还不服气,这个以后就能见到了,咱们先说说怎么留住他们。”
众人点头。
“那好,薪资待遇自然就不必说了,研发平台是我们以后要大价钱的,更重要一点是解决他们的一切后顾之忧,包括家属安置、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目标就是让他们安心做研究,把这里当作事业终点站。”
说到这,何雨柱停了下来,让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讨论中。
不久后,小满先开了口:“新加坡现在的配套其实已经有个雏形,人才公寓、国际学校、医疗绿卡。我们可以照抄,但要加上一条——家属工作安置。研究员的太太如果也是工程师,可以直接进厂或进实验室;如果是教师,进子弟学校;如果是护士,进职工医院。不让一个人才因为家属就业发愁。”
“嫂子,这不就是国内那一套么”许大茂道。
“确实是借鉴了一下。”小满道。
其余众人皆是一愣,没想到国内是这么玩的,当然小满还有话没说,在国内想上岗可没那么容易,因为竞争的太多了。
接着洪浪补充道:“我觉得住房这部分要灵活一些,不要只租不卖。工作满五年,内部价给产权,产权锁十年,十年内离职按原价回购。这样他舍不得走,走了也带不走。”
顾元亨道:“子女教育能不能再细化除了国际学校,我们自己办一所从小学到高中的实验学校,教材双语,直升名额给内部职工。外面人想进,交赞助费,等于再开一条财路。”
咸兴尧提出户籍问题:“香江身份目前排队长。我打听过了,技术移民可以走‘优秀人才入境计划’。我们出面担保,半年拿身份证。家属同步办,不用分开两地。”
“你这个身份指的是国内和东南亚、非洲来的吧,其他地方的人未必愿意来落户。”阿浪道。
“那倒是,不过我觉得还是可以争取争取。”咸兴尧道。
“难。”顾元亨道,因为这个时候香江的身份确实有点特殊。
“还有没有”何雨柱问道。
许大茂举手:“哥,我们是不是可以自己搞医院啊就像以前红星轧钢厂那样的企业配套的。”
“类似于诊所的是可以的,成体系的还要时间。还有没有”何雨柱点头。
“再就是法律方面的了,这个需要咨询专业的人,毕竟每个国家的法律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