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朝觐,最大的目的是要在大明获得一个正式的官方认证。嗯,也就是说,我们新华跟大明政府建立了一种比较亲密的宗藩关系,然后便可以借助这种身份的掩护,在沿海地区做些以前不能做的事情。”
“老师,那我们为何要向皇帝提出那么多条件?”
“古人有句话,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取乎其下,则无所得矣。”孟胜新笑着说道:“我们跟大明之间谈条件,自然是先狮子大开口,然后再坐地还价,能要一点是一点。”
“你们想想,大明诸多藩属国之中,最终能为其分忧解难的有几个?此前,朝鲜算一个,在对建奴的作战中,对辽东军事助力甚多。不过,自建奴于数年前将朝鲜暴打一顿后,不敢在明面上支持大明了,更不敢派出军队襄助辽东诸镇进攻建奴。”
“相反,这几年时间里,我们新华积极出动海军舰船协助东江镇反击建奴的侵袭,并帮助总兵黄龙稳定辽海局势,使其能在旅顺、永宁、熊岳等沿海堡寨建立坚固的防线,还配合东江水师大破登莱叛军水师。”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新华可以较为优惠的价格为大明提供一部分守城利器——火炮,从而为明军巩固并稳定辽东局势提供巨大的支持,就凭这一点,便足以让大明政府高看我们新华一眼。”
“要知道,登莱叛乱发生后,大明不仅损失了数年来辛苦铸造的大量火炮,还导致数百名优秀的兵仗局铸炮匠人殒于乱中。这使得大明在短期之内,无法拥有足够的火炮来对抗建奴的侵袭。而缺乏了重火力的支持,辽东诸镇的官兵似乎就不怎么会守城了。”
“说来,也是唏嘘不已呀,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就以擅攻城亦擅守城而闻名。而甭管发源于东北还是西北的诸多胡族鞑虏则截然相反,擅野战的同时,是既不会攻城,也不会守城。即便横扫欧亚大陆如卷席的蒙古人也不例外,否则,区区一座襄阳城还用围攻七年之久,最后还得吕文焕献城投降才能将其夺下。”
“但是,到了天启、崇祯时期,居然出现了倒反天罡的一幕场景,辽东的诸镇明军丢失了祖传的守城手艺,频频让建奴拔城夺寨。嗯,别管建奴用的什么法子,偷袭也好,内应也罢,无论怎样,明军确实在面对建奴大举攻袭而来时,表现得极为差劲。”
“你们说,难道建奴的一个个领兵将领都是孙武、韩信附体了?要不然凭啥能那么勇?”
“对了,说到守城的话题,不得不提一嘴那个被凌迟处死的原蓟辽总督袁崇焕。我觉得他最大的贡献并不是打赢了那场所谓的宁远之战以及后来的那个宁锦大捷,也不是构筑了那条从宁远直到山海关的让建奴想起来就头如斗大的坚固防线,而是让明军学会了什么是守,以及如何去守。”
“……”田小冬与何守有两人听得是津津有味,丝毫没觉得老师的话题似乎已经从朝觐的话题转到了毫无相关的明军战术方面来了。
“而到了现在,辽东明军似乎没了火炮,就不知道怎么守城了。若是,他们去翻翻《纪效新书》,去看看《武备志》,或者寻来一本《阵纪》,也不至于如此废弛。哎,说白了,大明的军心都散了,没一点精气神,都被建奴打出心理阴影了,以至于他们未战就先怯三分。”
“可是,这火炮呀,毕竟是一种消耗品,需要不停的铸造和补充。铜炮的使用寿命稍稍长一点,可以打出百十发或数百发炮子,而铸铁炮却因为工艺的不成熟以及材料的不过关,导致许多铁炮仅能发射数十次便难以继续使用了。”
“可大明工部的兵仗局在登莱叛乱中损失大量优秀铸炮匠后,火炮产能根本无法供应辽东诸镇明军所需,只能设法对外采购。我们新华的火炮铸造规模虽然不大,但一年下来,也能造出数十上百门,可以勉强支应明军所需。”
“老师,我们……,呃,大明此前就没有库存吗?”何守有好奇地问道。
“当然有呀!”孟胜新嘴角露出一丝嘲讽的神情,“在登莱叛乱发生后,大明政府调动各地镇军进行平叛,为了对付叛军的火炮,大明兵部曾要求兵库司调拨库存火炮一百二十门,以供平叛大军所需。你们猜,最后怎么着?”
“……”两少年摇摇头,眼神中流露出好奇的表情。
“兵部官员在实地查证后惊讶地发现,那些登记在册的‘大将军炮’半数以上竟然是桐油刷漆的松木模型!”
“啊!”两少年顿时惊得目瞪口呆。
“更让人悲哀的是,当年孙元化引进的五六名葡萄牙铸炮师,因为长时间拿不到饷银,只能在工部兵仗局偷偷打制铁锅来换些银钱。还有,工部拨付给宁远、东江诸镇的火药,三成被挪作元宵节烟花原料。”
“辽东明军使用的火铳,炸膛率也高达两成,而我们新华火炮和火枪的故障率则仅为2%。这也是东江镇黄龙所部宁愿将兵部拨付的火铳丢到库房里,也不愿意将其装备部队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