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显穆反问,众人皆好以整暇的看戏。
“工部有大批熟练的工匠和官吏,其余诸部……”
李显穆直接打断了他的话,厉声道:“那就将这些熟练的工匠和官吏直接划到诸部中!
都是大明的臣民,在工部中,或者在其他诸部中,又有什么关系呢”
宋礼一时语塞,只能愤愤然道:“六部军国重事,何须小儿置喙。”
李显穆眸底冰冷,宋礼是六部尚书中唯一的北方人,他本来应该是盟友的,但这个人问题实在是太大,心中根本没有社稷,导致李显穆几次对他发难,今日分割工部职权事后,二人是彻底撕破脸了。
但最终的决断还是要由皇帝决定,看完戏的众人还是将目光投向了皇帝。
朱棣道:“李显穆说的有道理,工部今年的事务太过于繁杂,各部的事务还是要理清一些。
既然新建了海运都漕衙门,就把漕运、海运事务都移交过去,日后也好理清海运之事。
海外建造卫所城池,主要还是兵部和水军都督府之间交流,再将工部牵扯进来,的确不妥。”
李显穆等人立刻齐声赞道:“圣明天纵无过陛下!”
皇帝一锤定音,宋礼面如死灰。
李显穆望了他一眼,眼底闪过寒光,他就不相信工部面对一千五百万贯,真的能忍住不贪腐!
朱棣也微微偏头望向了宋礼,经过这两年,他和李显穆是有默契在的。
李显穆突然要分割工部职权,他很快就反应了过来,李显穆认为工部有人贪污,所以把这些油水大的事情,都分出来,这样日后查起来也好查一些。
“朕对贪污没有先帝那么痛恨,但现在朕打仗、建宫殿都没钱,你们竟然还敢贪朕的钱,真是胆大包天,不知死活,看来纪纲的刀还是不够锋利。”
朱棣没有立刻发作,而是接着将目光望向了兵部。
兵部尚书刘隽面上淡然,“今年西南有异动,黔国公上了折子,陛下披了五十万贯的军费。
最重要的是今年北征蒙古,军费了三百万贯,伤亡的士卒抚恤金了一百万贯,陛下怜惜士卒辛苦,又多加了三成赏赐,这又是两百万贯。
按照往年来看,这其中一半都不需要用的。”
刘隽的声音中,满是怨念。
明朝实行卫所制度,虽然战斗力很垃圾,但养百万大军不仅不用钱,还能收粮税。
“鞑靼犯边,势在必行。”
朱棣大手一挥将此事跳过,北征之事,没什么可议论的,有些钱该就是要。
皇帝话中的意思,群臣都听出来了,这是日后还要北征。
可这件事劝不动,只能暗叹。
李显穆则若有所思。
经过两年的相处,朱棣是知道李显穆有宰相之才,从很多方面都不逊色他的父亲,见他神色有动,顿时问道:“李显穆,你又有话要说”
李显穆有些无奈的在众人目光中再次走出,“回陛下,臣只是想起了父亲曾说,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陛下北征乃是正事,自然不能因些许钱粮而停下。
只是若鞑靼和瓦剌都已然有臣服之相。
或许可以不必每每大军前往,这军费所损耗,实在是过于惊人,互市之策,还是要尽早实行。”
互市。
殿中一众文官闻言皆颇为意动。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段相当长的和平期,但汉人听起来可能有些屈辱,那就是宋辽之间的百年和平,两个大国并存于世,但是自澶渊之盟后,几乎百年都没有爆发大的冲突。
这不得不说是古代史上的一个奇迹。
这百年和平的本质,其实就是一直开通的互市,让辽朝的经济和宋朝融为一体,打起来完全没好处,反而会让自己过得更难受,后世有人称之为“宋辽夫妻论”。
虽然说起来丢人,但证明了经济融合是可以阻止战争的。
说的难听一点,大明有五千万人口,游牧加起来就只有百万,就算是白养着,也拖不垮大明。
清朝能控制蒙古的本质就是出了这部分钱,把蒙古从上到下都安排好了。
养着这些人的费用,可能比军费钱还少,况且游牧能放牧,还是有一点产出的。
朱棣沉声道:“朕会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