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第一个改的就是辍朝的天数,在他之前没人因为皇后崩了辍朝九日,他这也算是开了先河了。
再有就是朝夕哭临这事了,按说应该朝夕哭临三日,从初丧至百日胤禛才会亲往致祭,可他愣头十日日日都来,后来就每十日来一次,足见皇上对皇后有多不舍了。
这期间皇后娘娘的谥号也定下了她的谥号是孝敬二字。
百姓们听见这两个字怕是要以为这两个字是皇上稍加思索就想出来的,毕竟这两个字就连他们都时常挂在嘴边,皇上学识如此渊博哪里需要想呢。
只有被胤禛摆了一道的大臣们才知道这两个字有多不寻常,别看皇后娘娘人已经不在了,可他们却更怕她了。
这孝字乍一看的确是在夸皇后娘娘孝顺长辈,可再仔细一想,他们又觉得皇上这事在告诫他的后人,就算皇后娘娘不在了,也不能忘记她的恩情,要孝顺她。
这个敬字就更有意思了,这不就是皇上直截了当的在告诉他的后人,就算皇后娘娘不在了,也要敬着她吗。
至于这个敬有没有敬爱的意思,那就只有皇上自己知道了,他们可不敢深想。
从那时起他们就知道了,皇上口中的盛大和他们心里的盛大不一样。
哪怕皇上只保留了盛大里的盛,在他们看来皇后娘娘的丧仪的确已经当得起盛大二字了,所以皇上之后不管再做什么他们都不会觉得惊讶了。
好在皇上只是多了写了几首悼诗,在皇后的永安大典时脸色难看了些,率群臣行迁祭礼的时候脾气大了些,引梓宫入殿时走得慢了些,替皇后娘娘扶棺时手抖了些,并没再做出什么惊人之举。
皇后娘娘人都没了,按说费扬古府应该门庭冷落才是,可费扬古府还真算不上门庭冷落。
皇后娘娘是没了,皇上还在呢,皇上大概是太想皇后娘娘了,想着想着就想起她的娘家人来了,不然老费扬古大人为什么能入祀贤良祠呢。
老费扬古大人都没了这么多年了,皇上就是再想擡举他也只能做到这份上了,费扬古府还能兴盛多久,其实还得看小费扬古大人的,只要他争气,费扬古府就算不能更上一层楼起码也能再煊赫几十年。
皇上没有在皇后娘娘的丧仪上再做出什么惊人之举,满朝文武总算是松了一口气。
现在在他们眼中老费扬古大人入祀贤良祠,和皇上提拔小费扬古大人都不算什么大事,给了皇后哀荣,自然也要把她娘家的地位再往上提一提了。
他们都以为皇上能为皇后娘娘做的都做了,应该不会再因为她再做出什么让他们惊讶的事了。
没想到皇上还真就又做出了一见和皇后娘娘有关的事,而且是一件大事。
他们听说皇上单独召见过四阿哥,告诉他自己殡天之后只会与孝敬皇后合葬,除她之外不会再与旁人合葬。
都单独召见四阿哥了,这个旁人指的是谁那还用说吗,除了熹嫔,还能有谁呢。
这事他们本不该知道得这么清楚的,可他们就是知道了,他们都疑心这事是皇上故意让人传出来的,只是谁也不敢把这事说破罢了。
说皇上小气吧,胤祥的铁帽子王他说给就给了,说皇上大方吧,这都雍正十一年眼看就要十二年了,四阿哥和五阿哥都还没封王,这下他们也不知道皇上是小气还是大方了。
不过有一件事他们却是知道的,那就是皇上一定极为想念皇后娘娘,不然不会旁人一提起她他就心神恍惚,然后一定要到坤宁宫去坐坐。
皇后娘娘都走了好几年了,按说坤宁宫是该封宫的,可坤宁宫现在是皇后娘娘在的时候是什么样现在就还是什么样。
皇后娘娘身边的嬷嬷和几个大丫头都还在从前的地方住着,守着这座宫殿不让它太冷清,这要不是皇上的意思他们的名字就倒着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