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普钙之外,另外一个应用广泛的品种就是钙镁磷肥,也是从50年代起步,拥有约100家生产企业,产量占全部磷肥的10%左右。
普钙与钙镁磷肥的主要缺陷在于肥效较低。如普钙中的有效成分,也就是五氧化二磷的比例一般仅为12-20%,属于低浓度肥料。
1966年,我国建成了第一套年产3万吨磷酸二铵的装置;1976年,建成了第一套使用热法磷酸的重过磷酸钙装置。这两套装置的建成,意味着我国已经掌握了磷铵和重钙这两类高浓度磷肥的生产技术。
80年代,国家引进了一大批大中型高浓度磷肥生产装置,使磷肥产量迅速上升。但与此同时,受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影响,农民对化肥的需求也在迅速增加,供求矛盾一直都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内的化肥生产都无法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不得不依靠进口来填补空缺。国家通过出口石油、稀土等资源性产品获得的外汇,很大一部分都是填入到了这个窟窿里去。
当然,填化肥这个窟窿的目的,还是为了填饱10亿国人的肚子。民以食为天。
最初,化肥的缺口中最大的是氮肥,尤其是尿素。有研究表明,磷肥的增产效果取决于氮肥的保障,氮肥不足的情况下,单纯增加磷肥是没有作用的。
从60年代中期开始,国家先是大力建设小氮肥,接着引进了十几套大型合成氨和尿素装置,进入80年代后,又启动了对小氮肥的全面技术改造,尤其是铵改尿技术的推广,各种措施组合之下,国内氮肥供应紧张的情况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氮肥的问题解决之后,磷肥的问题便凸显出来了。80年代末,中国磷肥的自给率只有70%,每年进口的磷肥按折纯量计算在200至300万吨,实物量在600万吨左右,外汇支出达到10亿美元。
当然,如果和钾肥的情况来比,就算不上什么了。1990年,中国钾肥的自给率只有2%,当年进口钾肥按氧化钾折纯量计算为166万吨,而国内产量仅3.7万吨。
有缺口,就意味着有商机。国内有几百万吨的磷肥缺口,而樊家湾却是国内屈指可数的大磷矿,穆阳省的官员自然便想到了可以在这里建设一个大型的磷肥项目。
建设一套大型磷肥装置,需要涉及到一大批大型设备,包括各种耐酸泵、循环泵、冷热风机、减速机、搅拌机、过滤机、冷却器、喷浆窑、振动筛等等,其中相当一部分都是国内尚无法制造的,只能从国外引进。
穆阳计委以樊家湾磷肥项目可以替代进口为由,向国家计委申请了外汇额度,然后便开展了全球大采购。无数的资金如流水一般支付出去,转化成了高凡现在看到的这一座钢铁城市。
“预算17个亿,最终实际投入是23个亿,真是一头吸金兽啊。”
穆阳省财政厅综合处处长胡冬明陪着高凡站在庆典现场的外围,感慨地说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