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维艰”。
听了老农的话,此刻刘泽宁的脑海里只浮出这四个字。
整整一个村子,近千亩土地,竟然全都属于同一个地主家,而所有的村民,都已沦为地主家的佃户,为地主种地耕耘,一年劳作到秋收,交上田租之后,剩下的粮食仍然养活不了家人。
这并不是治平村一家的现状,而是大宋各个地方普遍存在的现状。
官家为何力排众议推行方田均税法,因为他看见了民间的疾苦,他很清楚权贵豪强地主得到的越来越多,而百姓们失去的也越来越多。
土地已经大量地被豪强地主兼并,农民沦为了地主家的农奴,只能苟延残喘地活着。
老农的遭遇,其实也是大宋大部分农民的缩影。
大宋并不缺土地,事实上,大宋的人口接近一亿,农民自然是占绝大部分的,但大宋的土地也不少,从中原到江南,从河北到岭南,其实都有广袤的土地可供农民耕种。
只是土地再多,也多不过权贵豪强的贪婪。
他们用手里的权力和人脉,像一只只贪婪的貔貅,用尽各种手段将原本属于农民个人的土地据为己有。
失去土地的农民只剩了两条路可选,一是沦为流民,举家离开故土,未来的某一天,全家活活饿死在茫茫的前路上。
二是沦为地主家的农奴,故土仍在,自由已失,像眼前的老农一般,辛苦耕作一年,仍然养不活家人。
“老丈,朝廷新出了政令,名叫‘方田均税法’,老丈可曾听说?”刘泽宁不动声色地继续问道。
老农茫然地道:“啥方田?啥意思?”
随即老农苦笑:“朝廷什么政令,老朽不懂,也没听说过,但凡对咱百姓有好处的政令,到了县衙就止住了,官老爷们不会让咱们活得舒坦的。”
刘泽宁脸上的笑容已有些冰冷,淡淡地道:“或许,这一次不一样了。”
老农听出了他话里的冷意,不由好奇道:“贵人也是官儿吗?”
刘泽宁没有回答,只是笑了笑:“老丈,您再等等,好日子快来了。”
老农急忙摇头:“可不敢指望,老朽没几年活了,饿不饿死的无所谓,只希望儿孙莫遭罪,这辈子能多吃几顿饱饭。”
刘泽宁心中不由一酸。
百姓的朴实善良,地主的贪婪残酷,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扭头看了看身后静立的殿前司禁军,这些人一路护送,负责保护他的安全。
同行的还有一名监察府的文吏,是个中年男子。
刘泽宁把文吏叫来,沉声问道:“虞城县治平村,官府造册的土地有多少亩?分别属于哪几家地主?”
文吏取来一摞账册翻开,仔细查阅半晌,方才缓缓道:“虞城县治平村,县衙造册的土地共计一千四百四十二亩,属于耕种土地比较缺少的下村。”
“根据县衙造册记载,一千四百多亩土地,其中大部分是普通农民耕种,只有六百来亩土地分别属于三位地主,他们的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