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没说完,已被刘泽宁打断:“地主的姓名不重要,我想知道的是,这个村子真的只有一千四百亩土地?”
文吏不知答案,只好摇头。
旁边一直听着他们谈话的老农赫然瞪大了眼,震惊地道:“啥?咱治平村只有一千四百亩土地?这……”
刘泽宁含笑道:“老丈觉得这个村子实际上有多少土地?”
老农震惊半晌,才叹气道:“也不知是哪个杀才造的册,记得犹在英宗年间,数十年以前,本村就有四千多亩地,是虞城县的上村,如今咋就只剩了一千多亩了?”
刘泽宁顿时明白了什么,脸上的笑意渐冷。
四千多亩土地,数十年后变成了一千多亩,哪里出了问题?
当然是本地官府和地主出了问题。
王安石变法后,曾经清查过京畿五州的土地,当时查出各地隐瞒的土地田亩数就高达两百多万顷。
为何要隐瞒土地田亩数?
因为只有隐瞒了,地主才能少交税,土地所产全归自己,当然,本地的县衙甚至是更上一级的知州知府官员,每年也要打点一番。
靠着辖下隐瞒的土地亩数,就能让地方上的官员地主吃个脑满肠肥,谁还在乎朝廷发的那点俸禄,都不够塞牙缝的。
这就是典型的官商地主勾结的现象,吃撑了官员地主,饿死了普通百姓。
这也是官家为何强硬坚持推行方田均税法的原因。
遗憾的是,朝廷颁行的方田均税法,显然没有落实到位,村子的老农根本不知道这回事,而村里的地主仍然在安享着他的骄奢淫逸,岁月静好。
该知道的情况,基本已经了解,但还不够。
接下来刘泽宁还要继续自己的行程,他要暗访许多村庄,要对应天府辖下的各州各县各村的土地情况有个大概的了解,搜集许多证据。
尽管如今的一切仍是风平浪静,但刘泽宁很清楚,过不了多久,整个应天府官场,将会发生一场规模极大的地震。
风暴,已在应天府的上空聚集成形。
…………
此时的应天府衙内,气氛却无比凝重,空气仿佛都快凝结成形了。
三五名官员围坐在炭炉边,明明炭炉里的温度让人周身暖洋洋的,可这几名官员却莫名地感到浑身冰凉,像冬天不慎跌落冰水里,冷到了骨缝中。
厢房里人数不多,每个人的表情都如临大敌,胆怯的甚至额头都渗出了冷汗,擦也擦不尽。
刘泽宁半途改道的举动,着实打乱了应天府官员的阵脚。
现在的情况是,所有人都不知道刘泽宁到了何处,他在查访什么,他查出了多少东西,牵扯了应天府的哪些官员。
包括南京留守李淮在内,每个人都感到惶恐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