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监测压力、温度、流速、磁场强度等数据的传感器网络模块。
作为一颗人造行星,火种星的地核要比蔚澜星更加“智能”,因为它是可以进行监测并通过一系列操作改变数据的。
随着派遣出去的移动城市们陆续就位,所采集到的金属矿物资源源源不断地传送到了圣启号上。
仅凭采集是不够资源的,最关键的是离野给出的机械世界树种子。
这颗来自于废土神明的神奇造物,将从内到外支撑起整个火种星。
生产车间里当即开始了一系列模块的打造。
被打造后的地核模块则是被投放到了指定轨道之上,而负责组装拼接它们的正是成百上千座0.5级工程型移动城市。
这些卡车大小的移动城市将从内到外一层层地添加组成模块,最终构成行星地核。
最初,模块间几乎没有引力,需要0.5级移动城市使用小型机械臂和工作爪进行对接。
随着质量增加,引力开始显现。此时需要引力装置来辅助移动和定位新模块,避免它们因相互引力而失控碰撞。
模块拼接工作进展过半时,地核内部逐渐产生自然的高温高压,融化部分模块形成液态外核。
当最后一个地核模块拼接完毕后,城市ai通过校验得出了结果。
“报告,地核一切数据皆在正常范围内,可正常运转。”
通讯频道里顿时发出了此起彼伏的热烈欢呼声。
康斯坦丁微微颔首。
“继续吧。”
紧接着的,便是地幔建设了。
在地核建设完毕、其强大引力场已然成型的基础上,地幔建设便是一场规模空前、精准无比的“星际堆砌”与“重力驯服”行动。
位于各颗行星上的移动城市们会将采集到的巨量岩石和矿物资源传送到圣启号,再由圣启号输送到地核附近——如果不够的话,还会去从小行星带采集。
在输送前,圣启号将通过城市内部的工程装置将岩石和矿物资源进行粉碎工作,使其化为碎屑。
由于地核已经具备引力,因此会将投放过来的海量岩石矿物碎屑吸附过来,使其覆盖在表面。
当第一层岩石矿物碎屑完成覆盖时,地核会将其加热至白炽甚至熔融状态,以便形成“地幔”。
地幔便是以这样的方式一层一层形成。
在此期间,圣启号还会派出一批耐高温的工程机器人,在熔融层之下快速组装并加固那些已冷却的固态岩石,形成纵横交错的支撑骨架,以承受上方日益增长的重压。
整个地幔层就像是一个被3d打印的洋葱,从内核边界向外,一层一层地有序堆积。强大的引力自然压实着每一层新添加的物质。
随着最后一层岩石和矿物碎屑铺设完毕,地幔层就此大功告成。
第三步,则是打造地壳。
人造行星建设就此进入了精巧的大陆建造阶段。
部署于多颗行星的移动城市们将采集到的富含硅、铝、钾、钠等较轻元素的花岗岩质岩层传送给圣启号,再由其传送到火种星上。
这些材料被地幔层的高热地带,以便溶融成新的地壳结构。
随着地壳结构铺设完毕,城市ai开始操作地核模块从内部产生引力和离心力,在地表进行精妙的“地壳运动”。
原本需要数百万才能完成的地质演变,在机器的计算下快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