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便于大家更清楚的听清楚陶先生讲的这个故事,在这里暂且把这个想加入捉猴养猴训猴的东兴人称为某甲。
话说某甲因为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便想方设法和自己相识的亲眷打听,想让他们带一带自己。
可是,这些亲眷都是人精。哪怕是某甲请客吃饭,上上好酒好菜,但只要某甲一露出点到套技术的意思,马上就把自己的盖子捂得紧紧的,生怕被某甲偷了本事去。
而且过来,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又不是没有过。所以,为了学到捉猴子的本事,某甲没少受人白眼受人气。
后来,还是某甲在外面荡的时候,碰见一个从山中回来的老人,因为看见老人受伤了,某甲主动上前帮忙,殷勤如子弟一般前后照顾。等老人离开时,某甲才从老人嘴里套出了一点怎么抓猴子的话。
当时,老人说,要抓猴其实也容易,把猴子喜欢的东西放在桶子里,猴子看见后会抓住不放,只要它不放手,就可以轻轻松松的捉住它了。
老人的话说的很少,但某甲却如获至宝,也才明白自己那些亲眷为啥进山的时候总会背上个桶子。
于是,某甲就找人弄了个木桶,大摇大摆的进山了。路上碰到的同行看着他背着个没有桶盖的桶子,假装问他干什么。在得知某甲是准备进山抓猴,等某甲转身后都是窃笑。没有桶盖的桶子怎么抓猴呢,不过,大家都没有点破。
因为自己有心学捉猴养猴训猴,虽然亲眷们不肯教某甲,但某甲也是心细,在会捉猴的亲眷们进山之后,他也曾偷偷跟了几回。虽说每次都被亲眷们发现了然后被赶出去了,但某甲还是晓得了一些皮毛,再说这次在老人那里听到的,让某甲对自己的进山很有信心。
到了猴群常常出没的山林,某甲把背上的木桶往地上一搁,伸手从怀里揣了一把坚果放进木桶里,自己躲在一边悄悄观察。
还真如老人说的那样,不多时,一只母猴背着一只小猴子就来到了木桶边,伸手到桶里去抓某甲放的坚果。
等某甲跳出来以后,那母猴却没有呆呆的站在木桶边候着某甲,而是抓着坚果背着小猴子一蹿就奔了。
这让某甲懊恼不已,于是,某甲又往桶里放了一些坚果,然后又偷偷藏了起来,一直快等到中午,那只背着小猴子的母猴又出现了。但结果又和上次一样,等某甲现身之后,母猴背着小猴子又跳走了。
而且,这只母猴还像是认出了某甲一般,跳开的时候还给某甲给了个鄙视的眼神。
俗话说,事不过三,在这个地方连续两次这样,某甲便寻思着是不是换个地方试试,再说了,自己又不是老手,当天进山当天便有收获的可能性也不是那么大。
虽说换了个地方,但这次却没有猴子来光顾某甲的木桶了。眼见天色快黑了,某甲背着装备怏怏地出了山。回了路上,某甲又碰到了进山时的几个人,看着他们只抓着一只猴子,某甲的心里快意了许多,尽管他们讥笑他空手而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