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浩然认可了东方朗的说法。
决定采纳他说的“引蛇出洞”的策略。
不过,体制改革这事可不能乱来。
周浩然其实知道,文艺剧团想要真正的变好,小打小闹小改肯定是不行的,最简洁有效的一招,就是民资化。取消现行的为权力服务的模式,让民资进场,为市场服务,很快就能赚大钱。
就跟现阶段很多国企的改革一样。
很多有开放思维的国营企业,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都会让出国有股给民间,或者以mbo收购的模式,把股份让给管理层。
这么搞的阻力很大、风险很大。
可效果也好。
二三十年后,那些在市场中能够呼风唤雨的有国资背景的大企业,基本都是这条路过来的,最知名的当然就是海尔、格力、联想、创维、tcl、中兴等几家。
还有几家不敢这么搞,或者没批准,在市场化的竞争中难免就败下阵来,比如九十年代如日中天的长虹、熊猫、巨龙、大唐、同方等几家。
娃哈哈是前者,哪怕后来诟病颇多,但也成功了。健力宝是后者,在防止国资流失的保守策略下,连给大众诟病的机会都没有,早早就完蛋了。
文艺剧团的改革,其实也是一样。
都是分三步走。
第一步,聘用制;第二步,股份制;第三步,让权给民资。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相声。
现阶段相声的半死不活,就是因为相声剧团都是铁碗饭的编制。
后来改了。
就成了曲艺界最有市场最能赚钱的行业。
又比如京剧。
一度改革的也挺好,也赚到钱了……可惜,京剧圈太猛了,比相声圈可厉害多了。搞相声,别人眼红了,最多是反低俗,喊喊口号而已,影响不大。京剧可就不一样了,背后有滔天大树,一旦有人眼红,能把整个市场砸死。
不过,这也跟民资进场搞京剧,创新的太过头了有关。
创新才有市场,想要救活京剧,创新是应该的,可很多民间老板都太激进了,搞出来了比基尼京剧,或者死亡京剧……票房是有了,热度是有了,却严重挑战了老一辈的艺术家和权贵爱好者。
就被一刀切的一棍子打死了。
就导致后来全国各大戏剧曲种都在市场化改革下欣欣向荣的变好,国粹剧种却始终不见起色。
周浩然要推进文艺剧团的改革,可不能大刀阔斧。
别说引进民资了,股份化都不可能。
能在编制体系外,把聘用制给真正的落实下来,就算很好了。
先去跟善文栋通个气。
“聘用制?这不是七八年前就在推动的嘛!”
善文栋还真怕他初生牛犊不怕虎,见他稳重,也是松了口气。
周浩然道:“聘用制是推动了,可文艺剧团有特殊性。文艺剧团的聘用制,跟大学、电视台以及其他企事业单位的聘用制,要有所区分。”
“哦?”
善文栋还真不怎么关心这种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