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合体字长期被应用在道教符籙上,而符籙向被认为带有召鬼神、镇精魅的奇特力量;民间亦深受其染,造成以吉语合成文字的兴起。
晚从宋代起,合体字已从道士画符,演变为民众表达避凶求吉愿望的一种手段。
两汉道教经典《太平经》中收录的一些早期的符“兴善除害”、“令尊者无忧”等等。
其实,就是几个表示吉祥含义的隶字的合体,学者把这种符称为“复文”。这种风气一直影响到后世。大概是从宋代起,合体字渐渐脱开“符”的范畴,演化为老百姓表达避凶求吉愿望的一种手段。我们在清代的厌胜钱上,可以见到连笔减划的“黄金万两”、“招财进宝”之类的四字合体。
其他常见的这种合体字还比如:黄金万两、日日有见财、福禄寿全、吉祥如意;
儒家方面使用的比如:好学孔孟、唯吾知足等。
不常见的例如济南民居浮雕“魁星踢斗”;
湖南省黔阳县芙蓉楼玉壶亭碑上刻有王昌龄的名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宁德三都澳斗帽岛斗姥景区“天人合一”石刻;
婚庆吉祥语组合字书法:鸾凤和鸣;
韩愈的一句治学名联:“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民族英雄林则徐题于书室的一副自勉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独立组合为:天道酬勤,地道酬精,人道酬善,和道酬诚。整个作品又可读为:天地人和。
正义、知足常乐、吉祥如意、福禄寿喜、宾至如归——都有合体字。
【注:可看
】
......
合成字的读音,四个字的合成字一般仍然读原来的读音;
两个字的合成字,有一些是按照原本构建合成字的词语或词组以快速连读的方式得到的读音,比如,‘嘦’字就是将‘只要’一词拼音‘zhǐyào’快速连读得到读音‘jiào’的。
‘孬’字就是将‘不好’一词拼音‘bùhǎo’快速连读得到读音‘nāo’的(这个我读不出来。)
也有一些可能历史演变,读音变化,例如‘歪’字,‘bùzhèng’连读无法得出‘wāi’的读音。
‘奀’这个字是一个多音字,有ēn和dí两种读音,是由‘不’和‘大’构建而成,当读音为ēn时,意为瘦小、羸弱的,与拆字得出的意思相近;当读音为dí时,意为比较小的,符合合成字的要求。是个多音字。
合成字在约56000个汉字中几乎只占其中的千分之一,常用的比如——歪(wāi)、孬(nāo)、甭(béng)、甮(fèng)、嫑(biáo)、嘦(jiào)、覅(fiào)、朆(fēn)、尠(xiǎn)、(xiào)
......
汉字从造字法的角度讲,有所谓“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及“四体二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四种形体构造法即造字法,转注、假借为二种用字法)之说;从字形结构的角度讲,有所谓独体字与合体字之分(象形字、指事字为独体字,即不能再拆分;会意字、形声字为合体字,能够再拆分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或偏旁)。
道教的“秘字”——道教徒为了保持其道法的神秘性和奇异性,便创造出所谓的“秘字”,用以写录道教修炼的口诀之类,例如著名的《老子养生秘字诀》,就全是用这种“秘字”所写成。
这篇《老子养生秘字诀》,原刻于苦县(今河南省鹿邑县)明道宫老君台(又名升仙台,相传为老子讲学和仙蜕之处)前的一块石碑之上,“文革”中被毁,本世纪初根据拓件重刻。全篇为七言八句56字古体诗一首,据考证,是:
育炉烧炼延年药,真道行修益寿丹;呼去吸来息由我,性空心灭本无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