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铁大匠刘子明说:“其实还有失蜡法,但是器型太大,我们实在仓促之间并无良策。”
刘子明说的失蜡法,是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然后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古代多用于铸造具有复杂形状的铸件,以失蜡法铸造的器物可以玲珑剔透,有镂空的效果,铸造的文字和花纹可以非常细腻。
中国已知最早的失蜡铸件是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铜盏部件和铜镜。
战国以后,失蜡法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除鼎、彝外,还用于铸造印玺、乐钟、佛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贮贝器、饰件等。现代,失蜡法仍用于铸造金属铸件?,称熔模铸造。
脱蜡法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采用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是楚共王熊审盂,此外,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云纹铜禁和随州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墓青铜盘尊也是失蜡法制作的典型器物。
大型编钟也是用失蜡法制造的。
尽管如此,失蜡法还是需要内范和外范的,内范也需要支撑。
林夕想了想,说:
“我出个主意,你们议一议。
这个筒体由海面和海底两个阀门,上阀门有两尺半到三尺的开口,下阀门也有两尺半到三尺的开口,如果用铸铁来做支撑,里面用铁皮在铁架子上拼接,是不是可以支撑得住重量?”
刘子明说:“道理上,说得通。但是外范与内范的间距呢?”
林夕说:
“这样吧,我们在内范上做一些黄铜的短立柱,三分以外,带一个帽顶子,然后涂上三分厚的黄蜡,再在上面覆盖铁皮,这些铁皮打孔盖在黄铜立柱的帽顶子外。
这样如果在铁皮外面烘烤黄蜡,黄蜡流失,就会腾出内外范之间的空间,对不对?”
鹿信接口道:“是这么个理,老刘,各样东西都有各样东西的用途和取巧之处,潜水艇是今上赐下的图纸,必然理解最为精到,这个法子虽然特出,倒也情理之中呀。”
刘子明说:“不错,是刘某没有想到,既然如此,可以在内范的铁皮上,先浇注出一些铜条铜柱,把结构围好,这样铁皮的固定就方便了。”
另一个大匠易乐水说:“每三寸见方打一个铜帽顶子,然后涂上黄蜡,铁皮外范做两层,第一层用极薄的铁皮敷贴上去,第二层用略微硬一些的,第三层再用比较硬的,然后用焊料焊住,铜水浇注下来,不到一个字的功夫,铜汁粘到铁皮的外层,就凝住了,里面的铜汁慢慢凝固,不太会破坏铁皮,等到成型,铁皮坏了,也就无所谓了。
温度降下来,到里面把铁皮和支架一张一张,一条一条抽出来,这船就成了。必然万无一失”
刘子明也说:“老易说的好,还有一节,那铜帽顶子外面沾了蜡,所以浇注的时候,需要铜汁极热,彻底与铜帽顶子熔合方可。这样就要烧铜汁的温度极高,浇注要快,到那时不爆烈,每一尺开一处浇注口中间留出气口。
今上,其他我们都能处理,但是高温熔炼和大容量的坩埚如何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