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一天,庞学林和慕青青都会有新的发现。
比邻星的实际直径仅为太阳的七分之一,质量相当于木星的一百五十倍,而它的寿命却是太阳的好几倍,高达八百多亿年。
在银河系,有将近四分之三的恒星都是这种红矮星。
由于体积和亮度的原因,长期以来,很少有天文学家投身到红矮星的科学研究中。几十年来,科学家认为红矮星附近根本不可能有智慧生命。
原因很简单,假如红矮星周围有行星围绕,也会由于它们之间相距过近,行星完全被红矮星“锁定”,就如同月球被地球锁定一样。行星将只有一面向着它的“太阳”,也就是红矮星,而另一面永远处于黑暗之中。
因此,这个行星上将出现极端恶劣的环境,在黑夜的一面任何大气气体都将被冻住,白昼的一面却完全暴露在恒星射线的照射之下。
难以想像,这样的行星环境会有生命存活,于是,红矮星几乎毫无争议地被排除在地外生命探索目标的名单外。
当然,也有人认为,红矮星上的核聚变很缓慢,这使它们的寿命非常长,可以保持几十亿年甚至更长久的稳定状态,这对周围行星上的生命发展是有利的。
与之相比,太阳大约只能再支持地球生命50亿年,此后将膨胀变成红巨星,把地球烤焦并吞噬。
只是遗憾的是,庞学林和慕青青虽然通过望远镜观测到了比邻星周围存在三颗行星,但这三颗行星基本上可以确定不存在生命。
其中距离比邻星最近的一个行星,和比邻星之间仅有五百万公里,在这样的距离下,行星的一面基本上被潮汐力彻底锁定了。
这颗星球向阳面温度超过了五百开尔文,被阴面温度却只有数十开尔文,这颗星球荒寂地如同太阳系中的水星一般,没有大气层,没有水,也没有任何生命的存在。
而第二颗行星,处于比邻星的宜居带内。
这颗行星虽然有大气层,但大气压力仅相当于地球的千分之三,而且观测表明,这颗新球地质活动较不活跃,地表地貌大部分于远古较活跃的时期形成,有密布的陨石坑、火山与峡谷,另一个地形特征是南北半球的明显差别:南方是古老、充满陨石坑的高地,北方则是较年轻的平原。
显然,这样的世界,同样没有生命的存在。
而第三颗行星,则是一颗冰巨星,距离比邻星超过一个天文单位,除了能够观测到表面的风暴,其他一无所获。
一个月后,方舟一号最终在距离比邻星两个天文单位外的地方掠过了比邻星。
即使在这样一个距离上,比邻星在两人的眼中,也只是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暗红色火球,给漆黑的夜空染上了一层别样的霞光。
掠过比邻星后,接下来还得两年时间才能抵达半人马座α这段日子,生活就枯燥许多了。
飞船内该维修的故障也都维修了,每天的观测数据也乏善可陈,完全可以交由飞船计算机自动记录,然后通过庞大的天线发往地球。
不过庞学林和慕青青倒也并不失落,两人反而很享受现在的时光。
进入中国太阳世界这么多年,庞学林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赚钱以及产业发展上,根本没多少时间去搞科研。
荒废了这么多年的主业,这一次,庞学终于有时间好好搞一搞学术研究,他有种乐在其中感觉。
至于慕青青,能够陪伴在庞学林身边,对她而言就是最大的满足了。
每天朝夕相处,偶尔做做有益身心健康又能促进感情的运动,两人都觉得很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