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作用力是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节能的力量,原子核中质子与中子的数量越多,需要将其分开的能量就越大(铁元素为峰值),元素的结合能与质子与中子数之比就是比结合能!
从氘、氚到氦元素的比结合能是节节攀升的,氘、氚只需要5K电子伏特就能实现点火,但氦3就要搞出很多。
简单的理解就是氘氚实现核聚变相对比较容易,而氦要实现聚变所需要的能量就会高得多!
因此在那个氘氚核聚变还在天上飞的时候就奢望氦三聚变,似乎还早了一点!
前苏联物理学家、托卡马克之父阿齐莫维奇曾经说过一句很黄很暴力的名言:
“当整个社会都需要的时候,聚变就会实现!”
这里面蕴含的意思就是,聚变所需要的能量等级较高,任何单一国家都不太可能撑得起这样的资源投入,想要实现,需要全人类投共同努力,方有实现可能。
这便是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的合作基础。
ITER计划因为技术难度以及各国之间各自的小算盘一拖再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一直到现在,核聚变的相关研究依然没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
像等离子体湍流控制、聚变堆抗辐照材料研发等等,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虽然庞学林当年在黑暗森林世界曾经主导并且推动过核聚变项目的研究,但那时候他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如何履行面壁者的责任,以及应对三体危机上面,压根没多少精力花在技术细节上。
因此,虽然黑暗森林世界中人类成功开发出了聚变反应堆,但想要复制到现实世界,依旧不太可能。
反倒是这次系统给出的技术方案,实现可能性更大。
唯一有些麻烦的即使,系统给出的方案并非目前各国比较流行的磁约束聚变路线,而是使用了惯性激光约束聚变。
惯性约束聚变是利用粒子的惯性作用来约束粒子本身,从而实现核聚变反应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思想是:利用驱动器提供的能量使靶丸中的核聚变燃料(氘、氚)形成等离子体,在这些等离子体粒子由于自身惯性作用还来不及向四周飞散的极短时间内,通过向心爆聚被压缩到高温、高密度状态,从而发生核聚变反应。
由于这种核聚变是依靠等离子体粒子自身的惯性约束作用而实现的,因而称为惯性约束聚变。
但激光聚变也存在很多难题,高能激光就不必说了,激光聚变最大的问题就是通过等离子体来实现可控聚变要求密度,温度,有效放电时间三者乘积足够大。
这三者乘积便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聚变研究的进展。
托卡马克磁约束聚变的三乘积比激光聚变要大很多。
这就是为什么包括中国在内,绝大多数国家都将精力放在了磁约束聚变上面的原因。
而系统给出的技术方案中,因为氦三聚变的比结合能较高,因此直接采用激光进行点火。
庞学林的注意力渐渐被电脑中的技术方案所吸引,很快便沉迷了进去。
这一看,便不知时间流逝。
也不知过了多久,天边晨光熹微,红霞满天。
不知不觉,天已大亮。
“阿林,阿林!”
庞学林一个激灵,从沉思中醒来,卧室内,齐昕支起身子,正揉眼呼唤自己。
庞学林的眼睛闪闪发光,数小时的研究,硕果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