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在刘备伐吴时,跟随陆逊攻下了蜀军多处营地。
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胜多,再到后来徐盛献出智计,成功逼退了大举伐吴的曹丕,
为吴国立下了赫赫功劳。按理来讲,这样一个人应该声名大噪,但徐盛的名气却不是很高
纵观历史,这个时期被人讨论和关注最多的就是曹魏以及蜀汉,明明东吴在三国时也是一个巨大的政权,
但是似乎很多人都不愿意去关注他,这是因为这三个政权各自的整体发展路线不同。
刘备走的发展路线是光复汉室,在面对其他军阀势力时用的都是一种正面迎击的风格。而曹魏俩父子走的是奸雄路线,
对于不臣服的实力主动出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是一种虽然霸道,但气势雄浑的风格。
因此,这两股势力在三国中历来是主要的敌对关系,有矛盾的两方是最能够吸引人关注的,不管是当时身处三国当中的局内人也好,
还是后世的局外人,都不约而同将目光放到蜀汉和曹魏的争斗当中去,对于东吴都有意无意的减少了一些注意。
这也符合东吴的发展路线,东吴走的发展路线一直就是蛰伏路线,最不引人注意,在等待时机后给人背后一击。这样的做法让许多喜欢关注这段历史的人感到不耻。
所谓兵不厌诈,战场上并非不能用计,但像东吴这样用计用到无所不用其极的兵家却是少见的,
对于强大的曹魏,东吴很多时候不敢正面迎击,但对已经结成盟友的蜀汉,又在对方兵力空虚之时趁虚而入,背刺盟友。
所以很多对这段历史感兴趣的人对东吴的态度要么是忽略,要么是厌恶,这样的态度也影响了别人对东吴战将的关注,
比如许多人只知诸葛亮却不知陆逊、鲁肃,说起蜀汉和曹魏的名将,能说出许多名字,说到东吴却只知道周瑜。
东吴的许多战将、能臣都是这样,受到了国家发展路线的影响,整体的关注度都不高,徐盛在后世不出名也是可以预料到的事。
看一个将领是否能够出名,除了要看他的战功,他参与战役的影响力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指标。
徐盛的战功是很强大的,但他参与战役对三国时期的整体局势的影响都不大,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他就算没有参与这些战役,这些战役大概率也会赢。
就算输也不会输得很难看,二是他参与的有些战役赢了,对东吴有好处,输了会让东吴有所损失,
但不管输赢结局如何,对于整体上的局势都不会造成太大的改变。
徐盛的经典战役就是曹丕三路伐吴的洞口之战,在这场战役中,他及时组织好残余的军队抵抗,
为东吴援军的到来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如果不看这场战争的全局,自然会认为徐盛在这场战争当中居首功,但其实在这场战争中起到首要作用的是朱桓。
朱桓在这次战争中,以5000人大破敌军数万人,相比之下,徐盛的功绩就显得没那么夺目了,因此徐盛在这场战役中只是居于次要的地位。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洞口之战之前的濡须口之战,这一战中,徐盛出了他惊人的应急能力,
为东吴减少了在这一战中的损失,但同样令人尴尬的是,这一战当中的首功是当时的主将吕蒙。
徐盛就这样处在一个不上不下的位置,他在某些战争当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的作用对于整场战争的影响力并不大。
徐盛没有主导战争的能力吗?并不是的。公元224年的魏吴广陵之战就是由他主导的。曹丕再次率大军伐吴,
徐盛想出了一条妙计,那就是用木桩和苇席,一夜之间就建成了数百里疑城假楼,筑起了严密的的防守,让曹丕只能望江兴叹,悻悻而归。
徐盛成功逼退了曹丕的军队,守住了吴国,而且这次战争,吴国几乎不用一兵一卒就取得了胜利。
徐盛这次居功甚伟,然而,他还是不能成为三国时的头部名将,因为这场战役中决定胜负的最大因素不是兵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