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最重要的一点,也是让成毅最为后怕的一点,那就是技术制裁。
前世美国之所以放开手机市场,并非出于慷慨,而是构建了一个更高级更隐蔽的收割体系。
高通等美国公司通过掌握的通信技术专利,以及强大的骁龙系列处理器,构建了极高的生态壁垒。
几乎所有手机厂商,包括后来崛起的华夏品牌,都难以绕开高通的专利墙和高端芯片。
手机厂商们看似在全球市场叱咤风云,实则大部分利润都被高通通过芯片销售和高昂的专利授权费抽走。
它们全都沦为了为高通等美国核心技术公司打工的组装厂和市场渠道,辛苦赚取的利润大头被上游拿走了。
很多手机公司的利润甚至只有个位数。
这就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分工。
将低附加值、重资产的制造和市场竞争环节放开,但牢牢卡住最核心利润最丰厚的技术和标准制定权。
如果想要完全跳过美国的技术体系,从通信标准到核心处理器再到操作系统,都要进行全方位的自主研发和生产,所面临的阻力将是空前巨大的。
这不仅仅是商业竞争,而是会直接触动美国的核心战略利益和科技霸权。
届时,美国可能动用的将不仅仅是市场手段,更可能包括政治、外交甚至长臂管辖等极限施压。
以目前欧盟的政治凝聚力和面对美国时的战略决心,能否顶住这样的压力,成毅持严重的怀疑态度。
但从眼下看,也只有欧盟才有这个对抗的实力。
只要不直接挑战整个手机市场,而是聚焦于车载智能手机这个细分领域。
将其定义为汽车电子系统的延伸,这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与现有手机巨头的正面冲突,也为应对美国可能的责难提供了辩解的理由。
毕竟他们是为了提升欧洲汽车产业的竞争力和技术自主性,符合欧盟的产业政策。
将手机的成功与欧洲汽车工业的繁荣深度捆绑,让奔驰、宝马、奥迪以及背后的整个欧洲汽车产业,成为这个产业的利益共同体。
当美国试图打压时,它要面对的将不仅仅是恩泽资本或一家新手机公司,而是整个欧洲最具政治影响力的工业集团。
这无疑会大大增加美国的决策成本。
只要率先推出搭载全欧技术的车载智能手机,向美国展示出欧洲在移动通信和智能设备领域具备另起炉灶的潜在能力,只要让美国知道欧洲有能力构建一套脱离美国核心技术的替代方案,就能迫使美国在技术标准、专利授权和市场份额的谈判中表现出更多的合作姿态。
商业,有时候并非只有对抗。
国与国也好,企业与企业也好,更多的还是一种相互算计、相互利用、相互合作、相互共赢模式。
成毅给这家新的手机公司拉拢这么多的资源,就是要保证在这家公司露头的时候不至于被美国锤的太狠,最起码不被一锤爆头。
只要顶过第一波打压,进入了拉扯大战,那优势就在他了。
他的优势,就是拥有二十多年的认知。
这种认知只要利用的好,会在关键时刻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就比如现在,他们就要对苹果公司和lg公司的触摸屏订单进行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