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宫尚书省都堂。
之后相熟的便三三两两往外走,讨论着备考事宜。
在许多学子还在研究考试制度的时候,也有部分心中早选定了官职的考生,已经抢先开始研究考卷了。
转眼从夏入秋。
姜沃听着崔朝念国子监学子的新闻,慢慢喝凉茶。
比如现在,学子们已经开始收集和交换备考书籍了。
旁边学子边记录边道“我想考户部,旁的不说,井田政令得倒背如流吧。再有,还得把算学的九章算经、海岛算经这些通做一遍。定要考算学的。”
什么以后居然还不能得荫封后当年就考试
国子监风向骤然一变。
有学子甚至开始列考试必备书目了“甭管是国考还是省考。总之贡举进士科、明经科都考的九经必是要记诵的”
“于太师注释过的九经能不能借我抄一份”
光阴如流水。
灿阳下人头攒动,声论鼎沸。
果然,人类适应变化的能力真的很强
崔朝翻过了几页,继续道“除了关心各署衙官职的学子,还有许多学子,已经在准备几个月后的资考了。”
姜沃就站在廊下,偶尔能听到一两声清晰的讨论
十数张桌椅早早排开,吏部的书令史严阵以待。
“以后,我继续给你听着国子监的消息。”
姜沃笑眯眯点头“好。”
用姜沃的话来说,今天,是大唐第一届公务员考试正式报名日。
有人提出不同意见“正是下等荒僻之州府,估计投名刺报考的候选官才少,才好考中。你们没看到今年还有五个下县县令名额,不考也能去做。”
那要不要今年赶紧考一下
而另外有高瞻远瞩者,咳嗽两声吸引大家注意力,然后挥手道“最重要的问题,不应该是先弄清楚若是报了省考去州县做官,要在外待几年才有机会调回京城三省六部吗”
“国子监内的学子们反应如何”
崔朝见她欢喜,也就笑了。
今年有资格报考的国子监学子,如今彼此见面第一个问题都是异口同声问道“今年的国考和省考,你们预备报哪一个”
“你们看到了吗资考分为两场,吏部和置官的署衙都要出一份考卷。”
有学子主动分析道“报了省考可是要离京,去州县做官你们看了今年招置州县实职官的所在了吗有缺的可都不是什么上州,都是中下的州府出去可是要吃苦的。”
“那本算学合集你们买了没有啊”
毕竟向来是需求造就市场嘛。
领朝廷俸禄做官,就不能像给朝廷纳税的百姓一样,只求自己安居乐业。
八月下旬,桂子飘香之时。
泱泱候选官排着队,递上按照标准写的报考名刺。并没有人格外去组织,但排队的时候,还是泾渭分明国子监的荫封子弟在一处,而各署衙熬了多年资历的胥吏又是一队。
不是她天马行空,据她所知,宋代科举盛行,因多考时政策论,就会有读书人专门汇总时事热点以及历年榜上有名的答卷,做成专门的册子售卖。
这日姜沃刚回到家中,还不及换下官服,就问起崔朝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