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恶皆非恶,公义非人心,总督府确实挺乱的。”朱翊钧听完了这两个小故事,由衷的说道。
林辅成还在整理这四年时间的文稿,南洋游记还会不断的更新。
诸恶皆非恶,公义非人心,说的是一种礼崩乐坏后的社会状态,所有的恶行不被看作是恶,所有的公义行为,却不得人心。
邪恶不被审判,正义得不到伸张,时日稍久,就会变成这样。
到了那个时候,统治阶级无论如何都想不明白,为何审判邪恶,公众却对案犯极为同情;为何主持了正义,反而被嗤笑为胆怯。
公信力和凝聚力,是朝廷最有价值的无形财产,一旦损失,比财政困难,还要危险。
大明在嘉靖年间,一年岁收不足六百万银的情况下,依旧解决了北虏和倭寇的危机,那时候欠饷是极为普遍的,但捣巢赶马的客兵们,知道朝廷不会为难他们。
连朝廷问责,陕西总督王之诰,都会把抗旨的责任扛下来。
平倭的将领虽然被反复为难,但将领们将捷报摔在朝廷明公的脸上时,明公们也只能捏着鼻子认了,武夫还是有些用处的,至少表面上肯定了这些武夫们的功绩。
可是到了万历末年,辽东建奴作乱,却变成了大明的心腹大患,自从熊廷弼被传首九边之后,九边军兵,再也不愿意为大明朝拼命了。
朝廷困难,欠了饷,欠了恩赏,军兵们可以理解,毕竟朝廷有朝廷的难处,都很难。
可一心要灭了建奴,没有过错的熊廷弼,却被传授九边;
吃了败仗、不听熊廷弼劝告、广宁之战的真正战犯,丢了广宁和关外义州、平阳桥、西兴堡、锦州、铁场、大凌河、锦安、右屯卫、等四十多个城堡、失地四百里的辽东经略王化贞,却没有被审判。
九边军兵心里也有杆秤,自那之后,九边防务,就变得漏洞百出了。
对于大明而言,财政困难并不致命,公信力和凝聚力的全面丧失,才是亡国的根本。
林辅成对陛下解释了下讨钱的含义。
讨钱行为,不是大爷行行好的乞讨,而是一种将自己塑造成很危险的形象、缠着路人索要财物,不能满足就会步步紧逼,甚至是行凶杀人。
说是乞讨,其实就是拦路抢劫。
这种现象,在南洋蔚然成风,林辅成就被讨过三次,若非林辅成拦着随行保护的缇骑,这三个讨钱者早就被缇骑给杀了。
大明律又不保护夷人,林辅成是大明人,还是五品格物博士,缇骑杀了拦路抢劫的盗寇,不会有任何的麻烦,还能领到恩赏。
林辅成拦着缇骑不让杀人,是想要知道他们生活方式,经过了一阵拳打脚踢友好且亲密的交流后,林辅成顺利的知道了自己想知道的所有事情。
这些讨钱的人,有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吸食阿片,距离大明越近,阿片的泛滥程度越低,阿片就会越昂贵;距离大明越远,阿片就会愈加泛滥,反而会非常便宜。
这些讨钱的盗寇走上拦路抢劫这条路,多半都是吸食阿片导致连家奴都做不稳当,把自己弄得臭气熏天,一副光脚的样子,让穿鞋的人,因为不想与之发生冲突而乖乖交钱。
“林大师对调研是极为认真的,朕还记得当时林大师去保定府的调研,当真是行之者一,信实而已。”朱翊钧肯定了林辅成调研上的态度。
林辅成连这些常人不愿接触的讨钱人,都愿意深入的了解他们为何变成了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