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官员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袁可立代表枢密院道:
“异族之人,也有效忠大明者,自当吸纳为公民,给他们做官权利。”
“否则虎大威等胡人出身的将领、还有秦良玉等土司将领,岂不人人自危。”
“臣以为大明公民,应当吸纳异族人。”
礼部尚书成基命则说道:
“异族之人可以教化,但是什么样的人能成为公民做官,却需仔细鉴别。”
“如今建虏之乱、奢安之乱,还有西北民乱,都和异族有关。”
“甚至有前任太学祭酒马之骐,倡大东小东之说以倾陷正人,可谓非我族类、行事猖狂之极。”
“臣以为当严格制定教化法案,严查异族所拥有的大明公民身份。”
这个说法,也得到了很多人认同。因为大明现在的乱象,确实和异族有很大关连。
枢密院因为军中有异族将领要吸纳异族,那些担忧异族生乱的文官,则强烈反对这一点。
很多人拿安史之乱举例,说明异族的不可靠。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朝廷不应该接纳他们。
一时之间,双方展开了激烈争论。
朱由检冷眼看着,发现认同吸纳异族的大多在边地,他们为了降低战争压力,希望吸纳一些夷人以夷制夷。
内地、尤其是江南的官员,则普遍不希望吸纳异族。觉得应该要加强限制,避免异族大规模入籍成为大明公民。
这让朱由检感觉很有意思,揣摩这些人的心理:
『边疆的异族和汉人经常发生战争、争夺生存空间,他们却反而认同让异族大规模入籍。』
『江南见不到多少异族,他们却普遍反对这一点。』
『这是为什么呢?为何产生这个差异?』
思来想去,朱由检只能归结为边疆汉人因为连绵不断的战争、承认异族有在大明生存的权利。
江南那些人则因为异族奴婢政策,希望能有更多的异族之人做奴婢。甚至希望他们祖祖辈辈做奴隶,没有成为大明公民的机会。
所以才发生如此吊诡的事情:
和异族争端多的边疆汉人愿意接纳异族入籍。
见不到几个异族的江南汉人却非常排斥他们。
大体明白了他们的态度,朱由检在群臣的争论声渐渐降低后,开口道:
“先前朕曾说过,异族奴婢只有通过相应等级的汉语考试后,才能成为大明公民。”
“礼部把相关考试定下来没有,什么时候开考?”
礼部尚书成基命回道:
“臣等多番商讨,为汉语考试制定甲乙丙丁四级。”
“其中丙丁考试只有笔试,甲乙考试则包含口语面试。”
“丁等考试针对的是目不识丁的人,需要认识最常用的500字,掌握拼音或部首检字法查阅字典,才能通过丁等考试,成为合格的丁口。”
“丙等考试要求更高一些,需要认识2500常用字,能够顺利阅读报刊和白话文。”
“乙等则要求认识四书五经中的4500字,明白经书中的道理,并用官话朗诵。”
“甲等要求最高,需要把印刷通用规范字表上的7000多字,全部能够认出来。并且能够拆字,明白其中道理。”
“通过甲等考试的人,可以成为排字工、排版员。如果再背下数字码,可以成为军中通信员、译码员。”
这个要求可谓非常高,大明的一些秀才,都不见得能认识七千汉字。
四个等级的跨度也比较大,每升一级都会刷下一批人。